提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院控费降本,传统的RBRVS和收支结余提成医护分开核模式,激励医护多做项目多收入的动力,不仅容易导致医护分析不和谐,也容易导致DRG/DIP亏损压力倍增,DRG/DIP付费新业态下医护绩效如何核算才好?
当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浪潮席卷而来,医院的运营逻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改革旨在控费降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但也让传统的 RBRVS 和收支结余提成医护分开核算模式逐渐暴露出问题 -- 过度激励医护多做项目增加收入,不仅容易激化医护矛盾,更让医院在 DRG/DIP 付费下的亏损压力持续攀升。在这样的新业态下,医护绩效究竟该如何核算,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1、打破传统:从 "量" 到 "质" 的思维转变
过去,以项目数量和收支结余为核心的绩效核算方式,推动着医护人员追求更多的诊疗项目和更高的收入。然而在 DRG/DIP 付费体系中,每个病组的费用被提前 "打包",如果依然沿用旧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医院需要引导医护人员转变思维,从关注 "做了多少" 转向 "做得多好"。这意味着绩效核算要更加注重医疗质量、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资源使用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等纳入考核范畴。
2、多维指标:构建科学核算体系
在医护分开核算的框架下,可以借鉴誉方医管"多维价值驱动积分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一套贴合 DRG/DIP 特点的多维指标体系。对于医生群体,除了传统的诊疗质量指标,还应强化对病组成本控制的考核。关注病组的入组准确率、疑难病例占比等,体现医生的技术水平和专业价值。
护理人员的绩效核算则可以围绕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展开。引入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指标,衡量护理工作质量。此外,结合 DRG/DIP 管理需求,将患者的住院周转效率与护理绩效挂钩,比如根据护理团队所负责病区的平均住院日缩短情况,给予相应奖励,鼓励护理人员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3、协同联动:促进医护合作共赢
不管医护分开核算还是混合核算,但在 DRG/DIP 付费模式下,医护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可以设置一些团队协作指标,将科室整体的 DRG/DIP 运营情况纳入医护双方的绩效考核。例如,誉方医管在采取医护分开核算时候,就采用了分开核算不分家,以此打破医护之间的利益壁垒,形成共同应对 DRG/DIP 挑战的合力。
此外,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也必不可少。定期组织医护联席会议,分析 DRG/DIP 运行数据,共同探讨优化诊疗方案、降低成本的方法。在绩效核算过程中,公开考核数据和核算方法,让医护人员清晰了解自己的绩效构成,减少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的矛盾和误解。
总之,DRG/DIP 付费新业态下的医护绩效核算,绝非简单的方法调整,而是一场涉及理念革新、体系重构的深度变革。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构建科学的多维核算体系,促进医护协同合作,才能在控费降本的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合理收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场绩效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相关链接
- DRG/DIP付费浪潮下医院绩效方案如何乘风破浪?【2025-04-29】
- 2025.5-6月重庆、青岛关于举办"高质量发展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方案设计难点解析与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高级研修班"的通知【2025-04-28】
- 医院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及操作【2025-04-21】
- 安徽省公立中医医院绩效监测和医疗质量提升培训会举办【2025-04-10】
- 打破传统重塑医院绩效考核:新时代的挑战与应对【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