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阜外医院多模态数字化手术室,结构性心脏病团队通过摇杆和按键,隔空操作机器人控制二尖瓣修复器械,为远在深圳阜外医院的老爷爷植入瓣膜夹,手术只用了20多分钟,老爷爷的二尖瓣就修复好了。这是全国首例成功实施机器人远程“单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也是一次跨越2000多公里远程短视频操作的心脏手术。
国内前沿医疗技术在深圳开展已经成为常态。记者近日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深圳正加快推进10家研究型医院及20个研究型学科建设,推进“医研产”协调发展,构建科卫融合新体系,率先应用一批国内前沿医疗技术,大幅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转化环境
我市10家研究型医院分别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20个研究型学科也分布在这10家研究型医院。
如何建设研究型医院?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型医院力推“医研融合、创新转化”,主要是通过临床与科研并举、创新与转化并重,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水平同质化,促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聚焦影响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深圳加强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依托市属合作医院牵头组建骨科、手显微外科及药学等21个专科联盟,大幅提升专科诊疗能力。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转化环境,强化深圳医学科学院核心枢纽作用,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全新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
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深圳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2年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显示,深圳有两家医院进入STEM综合排名前100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位居第88名、深圳市人民医院位居第99名。这是深圳医院第二年进入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致力打造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体系,通过建设以临床为导向的研究型医院,引领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开业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在深圳市医疗卫生单位中一直名列前茅。近日,《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了该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的关于肿瘤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研究型医院建设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国际型人才。“医生不能一边看病人,一边摇试管”,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表示,医院从建院之初起,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和医学研究机构招贤引才,建立“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70%的时间精力投入临床研究,解决临床问题,寻求解决疑难杂症的前沿医疗技术。
“市卫生健康委将加快优化研究型医院发展政策,探索完善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强激励机制,提升学科发展水平,让市民更有‘医’靠。”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链接
- 国家卫健委“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圳专场举行【2024-12-12】
- 2024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调研交流在深圳举行【2024-10-17】
- 南京、成都、长沙、深圳9-12月:关于举办“ 2024 年卫健系统招标采购风险管控、合规化管理与审计监督及案例分析高级研修班 ”的通知【2024-08-19】
- 重庆、杭州、长沙、深圳9-12月:关于举办“DRG/DIP医保支付下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方案设计难点解析与全面成本控制高级研修班”的通知【2024-08-19】
- 深圳出炉中国版“国际医院标准”【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