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的发展要求。在当前公立医院外部政策影响加剧、运营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又要统筹公益性与运营效率,更要深度融入教育科技人才国家三大战略体系,建设新时代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排头兵。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公立医院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规模扩张,是蕴含着医疗卫生独特“五个逻辑”:价值逻辑,公立医院公益性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精神,围绕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医防融合”理念,从治病转向健康管理,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发展高精尖技术(如微创手术、精准医疗、生物医药),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优化开展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MDT)、智慧医院建设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有效医疗资源周转率;运行逻辑,精细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实施电子病历分级、AI辅助诊断、物联网设备等,提高诊疗精准度;建设互联网医院、预约诊疗、线上支付等,减少非医疗时间成本;能力逻辑,人才与创新双驱动,通过人才队伍升级,引育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实现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价值,通过医教研协同创新和强化医学教育职能,加大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结合;评价逻辑,从“业务量”转向“健康管理效果”(如慢性病控制率、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如“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人文关怀文化,优化重塑患者体验感、满意度,第三方满意度评价成为医院评审核心指标。
以公立医院内涵式发展为基础,与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深度嵌套,共生形成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型:以构建“教育供给-技术赋能-人才循环”的闭环模型,理顺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路径,强化技术和服务范式转换,推动疾病治疗或健康改善效率的大幅提升;加快科学技术进入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与生产力的人和物等要素结合转化为“+更高质效的卫生健康生产力”,完成制度创新、资源重构和服务再造,不断推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卫生健康服务范式转换升级的生产力质态。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现代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呈现出规模大、科室多、多学科协作要求高、人财物耗费高、疾病治疗难度高、技术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等特征,患者期望获得高质量治疗结局和高满意度就医体验、医生希望获得高效率诊疗过程和良好治疗结果,需要有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支撑。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现实挑战。一是发展模式较为固化,过去医院在粗放的规模扩张发展路径下形成了“高收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路径依赖。根据《2023年全国百家医院调研》数据显示,78%医院财政运营压力增大,59%设备老化更新缓慢,部分专业医生缺口增大,公立医院自身运营状况也不乐观。
二是规划布局仍待完善,医保控费导致医院运营的压力不断增大,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和医疗优势资源、专科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分级诊疗落地困难、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公立医院发展极不均衡。
三是信息思维开拓不够,现有培养人工智能+医学人才的高校缺少具有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学专业教师,既懂医学又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就面临着严重短缺。据石晶金等《长三角地区妇幼专科联盟健康医疗数据共享现状研究》报告显示,47%的联盟成员单位对个人属性数据、健康状况数据、医疗应用数据、医疗支付数据、卫生资源数据和公共卫生数据6类健康医疗数据均未实现信息共享,公立医院对于开放数据普遍持谨慎态度,部分医疗机构仍停留在“喊口号”的概念阶段,“不能共享”或“建而不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人才为枢纽、教育为根基、科技为杠杆的系统再造,构建“教育造血、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的黄金三角模型下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是进行医学人才供给侧改革。医学高校扩招智能医学专业,推行临床医学本科+专科化定向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智慧医学院-工学院-医院联合聘任制度(如双聘教授)机制,增设医疗大数据分析、AI伦理等前沿课程,并采用混合现实(MR)手术教学系统,供给具备“医学+X”能力的新型人才,加大云继教平台、技能更新强制认证等继续教育机制革新,理顺医学教育质量决定人才起点→技术创新依赖复合型人才→医院发展提供应用场景→临床数据反哺教育和科研全流程发展。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大政府投入,落实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定期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避虚构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的不法行为。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积极探索数据授权使用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非医疗服务(特需、健康管理等)PPP模式,建设国家级高质量临床数据集的医疗数据平台。尽快完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办法,推动医疗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尽快进入临床应用;对于部分非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适度放松价格管制,允许医院在利用新技术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获取一定的利润,以此激励技术创新。医院营收3%强制投入设立“医企研”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临床研究型病房,建立医疗技术快速转化通道,应用区块链知识产权管理,有效保障基础研究向医疗场景产业成功转化。通过持续制度创新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创造价值倍增的医疗生产力工具,推动医疗体系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三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生态。构建临床科学家(占比28%)、智慧医疗工程师(占比15%)、护理创新师(插图来自百度网络占比12%)、传统临床医师(占比45%)等复合型人才矩阵,分别实现具备医疗+科研、医学+AI、护理+管理、医学+大数据等能力素质,拓展医学人力资源“双循环”:内循环(院内人才流动)要打通专科护士转型临床研究员等路径,外循环则需通过医联体让三甲医院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复合型人才“双聘制”(临床医生+科研双重身份),提高技术转化收益成果分成比例,破除唯论文数量论的评价指标,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进行PDCA循环改进,利用平衡计分卡从财务、患者、流程、发展四个维度持续优化,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医疗”的质变。
公立医院应当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实现不同主体之间人员、信息、职能等的整合,进而达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功能发展、责任目标、利益分配、价值追求的高度一致,推动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只有当医院成为人才孵化器、科技创新源、教育实践场三位一体的生命体时,才能真正实现“患者受益、医院发展、社会进步”的高质量发展闭环。
相关链接
- 公立医院发展大会暨第十二届市县医院大会举办【2025-09-16】
- 宁夏中卫市创新改革破解公立医院发展难题 人员总量增幅达270%【2025-08-06】
- 2025爱婴医院发展大会在京举行【2025-07-30】
- 丁香园第七届中国医院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幕【2025-07-15】
- 2025年中国县市医院发展大会在西海岸新区举行【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