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国家卫健委“以例说法”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4-28 08:34:37

【字体: 打印本页

三明医改作为我国深化医改的典型范例,其经验正在各地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回顾,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了7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宣介典型地市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的做法和成效,推动各地深化医改、互学互鉴。“今年,全国持续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带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国家卫健委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宣介典型地市的经验、做法。”

湖北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优化机制和资源布局,推动医改“落地生根”。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云甫介绍,近年来,湖北省从三个方面发力推动三明医改经验在湖北省落地。一是将医改重点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强化政策协同;二是省级筹集1.5亿元奖补资金,支持36家三级医院帮扶70家县级医院提升服务能力;三是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等8种慢性病,构建“防、筛、诊、治、康、管”全链条服务体系。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十堰市通过健全领导体制、部门联动和智能监管,推动医改纵深发展。十堰市副市长朱云慧介绍,十堰市聚焦公立医院改革难点堵点,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编制“周转池”,一次性核增公立医院编制315个;利用药品耗材的集中采购,腾出空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3479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5.4%;动态核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薪酬中固定收入占比达到45%;制定公立医院债务管理办法,逐步化解债务,不断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让医院轻装上阵。

宜昌市秭归县在三峡库区,是移民大县。就如何让长江南北两岸群众在县域内就近看好病的问题,秭归县县长李芹介绍,根据山区县的特点,由县人民医院统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实人员设备双下沉,在长江南北两岸,建设了区域性的医疗次中心。同时,为乡镇卫生院强化人才培训、设备配置,建立质量管控、双向转诊通道,就近解决群众日常看病就医和应急救援的难题。

数字医疗是湖北医改的一大亮点。宜昌市市长陈红辉表示,宜昌投入18.4亿元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集成公安、民政、教育、医保等多部门信息,实现“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通过构筑远程短视频心电、影像、会诊、检验及病理“五大中心”,让群众看病更省时、省钱、省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院临床诊疗与管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简介绍,该院将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临床诊疗全流程,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展预约挂号、送药到家等服务,日均线上预约量达7000余人次;实现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日均互认超600人次,节约患者检查费用支出。

让群众就近就便看好病,是湖北医改的核心目标之一。陈红辉介绍,宜昌打造“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9个县市全部建成紧密型医共体,11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此外,当地实施村医免费定向委培工程,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并建成胸痛救治单元、脑卒中防治站191家,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