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经济下行和医院持续亏损的压力下,行政后勤部门因非医疗核心职能、人力成本占比高且可替代性强,“减薪减员”成为必然,成为医院缩减开支的“第一刀”,必然首当其冲。
医院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因为DRG/DIP付费的影响和冲击,受经济下行及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就医需求延迟和下降,医院为“缺病人而发慌”,医院亏损面和亏损额在不断扩大,医院经济“压力山大”,一线医务人员的收入下滑,如何充提高他们的收入分调动积极性,钱从何来?降低庞大的行政后勤人员费用向一线倾斜成为绕不去的“坎”,“减薪减员”成为必然,成为医院缩减开支的“第一刀”,必然首当其冲。
一、行政后勤“减薪减员”为何首当其冲?
1、医院收入端坍塌
DRG/DIP付费的“收入天花板”:医保支付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打包付费”,倒逼医院控制成本,粗放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患者流量下降:经济下行导致部分患者延迟就医,轻症转向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院“虹吸效应”减弱,床位空置率上升。
2、成本端刚性攀升
人力成本占比超40%:行政后勤人员冗余(部分医院占比超30%)、薪酬体系僵化(“大锅饭”绩效),挤占临床科室资源;这种 “头重脚轻” 的结构面临极大挑战,倒逼医院压缩非医疗成本,行政后勤作为间接成本项首当其冲。
3、资源再分配的必然性
临床与后勤的“零和博弈”:传统后勤管理可替代性强,医疗核心业务(如手术、诊疗)的专业性难以替代。医院亏损下面临“保临床”或“保后勤”的选择,一线医护的积极性与服务质量直接决定医院生存,因此,在医院面临经济压力时,管理者通常会优先保障一线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转,同时优化非核心部门的成本,通过行政后勤部门的裁员或减薪可以为医院节省资金,从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临床服务中。
4、绩效平均主义陷阱
在绩效分配体系中,行政后勤人员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指标,许多医院采取平均绩效,绩效高低差异下的平均导致陷入“平均主义陷阱”,许多临床一线人员的绩效还没有行后人员的平均绩效高,这也是让医务人员诟病的地方。行政后勤减薪减员,打破平均主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一线医护积极性,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院经济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后勤“减薪裁员”的难点
1、内部矛盾激化风险
医院行政后勤有三类人群,一类是管理精英,一类是关系“群雄”,一类是“历史负担”。“关系户”清理是难题,部分行政岗位存在历史遗留的“裙带关系”,强制减员易引发举报、上访,降薪可能触发消极怠工,甚至影响医院日常运营。历史负担”人员安置棘手,老员工经验丰富但效率低下,平衡各方利益难。
2、服务质量滑坡风险
过度压缩后勤人力可能导致医疗支持系统效率下降(如设备维修延迟、物资配送出错);外包服务监管缺位可能引发患者投诉(如保洁不到位、安保漏洞)。
3、政策与法律合规风险
公立医院编制内人员裁撤需符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薪酬调整需通过职代会表决,程序合法性至关重要,操作不当易引发矛盾冲突。
三、行政后勤“减薪裁员”成必然
1、行政后勤“减薪”第一刀
三明医改经验行政后勤薪酬不超过全院的10%,许多医院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在工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行后人员薪酬挤占了一线医务人员的薪酬,导致一线医护积极性受挫。合理调整下降行政后勤薪酬,释放更多资金用于临床,成为行政后勤改革第一刀。
2、组织再造“减员”第二刀
梳理医院行政后勤部门,围绕精简高效通过组织结构再造,整合目前“多如牛毛”的行政后勤科室,建立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编制度,为减员做好充分准备,精简冗余人员,确保关键岗位高效运转,成为行政后勤改革第二刀。
3、智慧管理能力“淘汰”第三刀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对一些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人员,通过能力倒逼“淘汰”一批,成为行政后勤改革第三刀。
4、转岗分流“自救”第四刀
为下岗的行政后勤人员提高院内就业岗位,利用医院辅助资源,成立公司商业运作,让其转岗分流,尽可能不要推向社会,实现内部消化,减少社会负担。同时,提供职业培训,助其提升技能,拓宽再就业渠道,确保平稳过渡。此举既优化了医院结构,又彰显人文关怀,为医院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政治要求,政府与公众要求医院控制不合理成本(如“养闲人”),确保医保资金用于诊疗服务而非行政消耗,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四、行政后勤“减薪裁员”的必然性总结
行政后勤“减薪裁员”的必然性,实质是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医疗、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益运营的缩影。这一过程需以三个平衡为核心:
成本与质量的平衡:避免因过度裁员引发服务崩塌;
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保障被裁员工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稳定;
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的平衡:通过改革释放的资源必须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提升。
唯有将减薪裁员纳入医院整体战略转型框架,才能将其从“无奈之举”升华为“重生契机”。
五、从 “被动瘦身” 到 “系统重构”
1、职能转型
职能定位从 “管理型” 转向 “服务型”,将原多余的行政人员转型为 “服务专员”,薪酬与服务量挂钩,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
2、薪酬变革
行政后勤人员绩效“削峰填谷” ,差异化减薪成为必然,不同行政科室结合职能,采取不同的减薪策略成为必然。
3、“岗位再造”
自动化替代减少人力需求,业务外包后,医院行政后勤编制大幅缩减,剩余人员需重新定位,强化专业技能培训,转型为高效服务团队。
4、减薪裁员的“操作指南”
(1)分步实施,避免 “急刹车”
第一步:价值评价(如开展岗位价值评估,誉方医管采取科室岗位价值与岗位价值评价相结合,结合个人资历系数,为医院提供科变岗变薪酬变动的模型);
第二步:试点先行(选择后勤服务部门率先推行绩效改革);
第三步:政策配套(提供转岗培训,如将行政人员培训为 “健康管理师” 充实到社区医疗点)。
(2)用数据说话,减少争议
公示成本结构,医院向职工代表大会公布 “行政后勤人力成本占比,获得减薪减员方案支持;
量化减薪用途:明确 “节约资金用于一线绩效、用于学科建设”,增强员工认可度。
(3)法律合规与人文关怀并重
减薪程序合规: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方案,加强人文关怀,设立“缓冲期”与“心理疏导”,确保员工平稳过渡;权益保障:依法补偿,提供职业再培训机会,确保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注重情感抚慰,营造理解与支持的和谐氛围。
行政后勤的 “减薪裁员” 不仅是成本控制手段,更是医院管理体系现代化的 “试金石”。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技术替代降低人力依赖,以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率,以薪酬重构实现价值分配公平。当行政后勤从 “成本中心” 转变为 “效率助推器”。
总之,医院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面对外部形势的巨变,医院必须转变思路和观念, 走精细化内涵质量发展之路,以创新驱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体系、模式、管理、科技创新,精细化管理质量、服务、运行,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办院模式,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呼吁:医院行政后勤人员要积极适应改革,混日子“躺平”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练好内功,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才能在变革中立足。
相关链接
- 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的三重突破【2025-04-14】
- 医保新政下医院运营如何应对DRG/DIP付费改革【2025-04-11】
- 成本是医院运营管理成功之本【2025-02-27】
- 成本是医院运营管理成功之本【2025-02-25】
- 医院运营管理中心工作流程规范【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