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将党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概括和提升而成。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主体作出了新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将社会发展视为由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四大要素构成的系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内涵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将发展的目的确立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目的给予了更明晰、更科学的诠释和界定。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和实践发展观,渗透着发展、运动、实践、认识、矛盾、两点论、重点论等哲学观点,从哲学高度升华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熟的思想理论,其相互关联的内在思想可概括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发展主体论、发展机遇论、发展战略论以及和平发展论,既是理论指导又是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新的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指针,也应该对公立医院健康发展起到重大指导作用。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贯彻到对公立医院发展现状的分析之中,贯彻到对既往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借鉴之中,贯彻到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研究的全过程之中。
1 科学发展观对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承担社会保障职能的医疗机构,科学发展观对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1 公立医院发展要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协调
国家宏观政策是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重要环境性因素。公立医院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正确认识公立医院的性质,端正服务宗旨,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业务结构、发展速度、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关系,确定先进的发展思路,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实现健康发展。
1.2 公立医院发展要与群众健康需要相适应
公立医院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群众健康,有了群众健康的需要,才有了公立医院的发展动力。在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要处处把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1.3 公立医院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适当投入,要对医务人员的劳动予以合理评价和补偿,要在医院的硬件、软件建设中保持适当的力度。
1.4 公立医院的发展研究要与公立医院的发展实践相统一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我们的实践,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医院所处具体环境的实践。我们国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距一些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加之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国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国家对于卫生的投入必然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我国较少卫生投入的实际,立足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各具特点的区域情况,积极开展公立医院发展研究,而不能照搬外国和他人的经验,研究空洞和不切实际的理论。
2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出路在于科学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
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出路何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
2.1 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审视,构建一种科学、稳固的内部管理模式是根本
从历史上看,公立医院在计划体制下患上计划病,在市场体制下患上市场病,其症结就在于公立医院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之上,诊疗行为总是受到医院、医务人员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干扰,救死扶伤的宗旨没能得到很好贯彻,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没有得到很好地尊重和保护,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现实来看,红包、回扣屡禁不绝,商业贿赂治而难止,行业作风一松就乱,其根源也在于公立医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在医院管理方面曾经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条例》等。但,为什么这些规定都在医院现实的利益面前流于形式,甚至被抛弃呢?这表明,对于公立医院发展路径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制度和法律的层面,而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体制,最为根本的就是建立一种科学、稳固的内部管理模式(罗志阳,2008)。制度和法律,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
2.2 从宏观环境和医院发展规律角度审视,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条件正在成熟
从宏观环境来看,十七大前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地位,已在党内外和全社会形成共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新时期党政工作的重点;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均明载报告之中;全社会对于新一轮医改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新一轮医改的方案也正在深入酝酿。当前的宏观环境之下,公立医院已不存在生存的压力,应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如何节省医疗资源、如何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上来。
从医院发展规律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目标。公立医院不建立科学稳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发展,这也为既往的历史所证实。要建立科学稳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必须在理念、制度、措施等各个层面实现内在的统一,即在文化的层面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模式。当前,公立医院发展路径研究的许多成果,也是可资借鉴的资源。
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是医院文化主导之下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和秩序的总和,是医院经营管理活动规律在医院工作中的表现和反映。如果把这个模式比作房屋的框架,医院的员工正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和范围内活动。每所医院都有自己的框架,所不同的是框架四壁的尺寸、材质而已。公立医院是应该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内部管理模式的,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政策环境、性质功能和服务要求。当前,作为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国家医改政策,虽然正在调整,但是,影响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构建的各种重要因素,如医院的性质、定位、功能、服务对象,医学科学发展的固有规律、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等,却是确定的,这就让科学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公立医院要实现健康发展,还是要在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开展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研究,要求我们以公立医院的性质任务、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管理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等为依据,为公立医院构建一整套科学的内部管理模式。只有构建一整套科学、稳固的内部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公立医院的定位和性质不变,才能保证公立医院的发展遵循它固有的规律,才能保证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
"管理是通过他人达到目的。"
"管理就是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达到工作单位的目标。"
"管理就是将组织内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
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将成功的管理经验总结、归纳并以理论思维进行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于是便产生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客观规律在实际运作中的反映。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公立医院管理模式的构建之中,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到公立医院的发展理念、基本原则、管理架构的形成之中。
3.1 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必须确立科学的理念
理念是管理模式中最为深层的内涵,是管理模式最为本质性的特征。科学、先进的理念,是构建成功模式的关键。
3.1.1、以人为本
人是一切社会因素中唯一活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立医院主要涉及到两类人,一是病人,二是医务人员。"以人为本"就要求,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尽心尽力为病人提供满意服务;必须坚持以医务人员为主体,想方设法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竭尽所能地创造条件,让全体医务人员充分施展才华。
3.1.2、公益医疗
健康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发展与改革的决定》指出,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福利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加强公益性质的公共卫生医疗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最终确定了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明确要求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公益性,是我们党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一以贯之的性质定位。
3.1.3、服务健康
长期以来,医院一直以治疗疾病为中心任务。《医院管理学》将医院定义为治病救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难道医院的功能仅仅在于提供疾病医疗吗?很显然,既往对于医院的功能定位,已不能全面概括新形势下医院的功能和性质。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文件,医疗保健服务属于贸易服务,医疗卫生属于服务产业。笔者认为:医院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所需医学专业技术服务的场所。医疗卫生事业以医学科技知识和产品为工具和手段,为社会提供医学服务,目的在于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这一定位,使医疗卫生超越了防病治病的范畴,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需要。医院也由原来单纯的"人体维修站",转变为兼具"健康加油站"、"个人形象设计公司"的综合功能。服务于健康,应该成为公立医院全新的功能定位。
3.1.4、重在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公立医院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统一的,其的关键和归宿就在于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群众健康水平的高低,应该成为我们评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核心标准。在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时,要以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古,只唯实,重在发展。
3.2 正确认识和处理涉及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
3.2.1、政府主导和需求调节
政府主导和需求调节属于公立医院发展环境的范畴。
十七大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依据。"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提出,更为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政府主导的实现形式上,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非营利分开的原则,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监管、政府年度预算等形式来落实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上来。
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预算的依据是什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所反映的是谁的诉求?其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变化,为政府的区域卫生规划、年度预算投入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提供了依据。政府主导反映着需求变化,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需求调节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并通过政府主导来实现。政府主导与需求调节是统一的,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
3.2.2、公益性质与经营行为
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质与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的关系,属于医院战略管理的范畴。
公益性质是医疗事业的性质定位。公益性质要求,医疗事业发展、医疗机构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即使在非营利性医院,其设立也必须合乎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要始终把公平放在首位;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处理医院建设与群众健康的关系时,要始终把群众健康放在首位。
公益事业也需要经营。从管理学上说,经营的目的在于开源、增效、节流。在医院经营方面,开源包括多向政府争取资金、多收病人以获取更多回报,增效即充分发挥医院既有资源的作用,节流即节约单位工作量的成本支出。作为公益性质的医疗单位,虽然不能增加病人负担,但完全可以增效和节流。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质并不排斥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因为公益事业也需要效率;医疗机构经营行为,改变不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因为有政府主导,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都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这时候的医院经营就成为了公益的助推器。
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质与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是统一的。有了经营做支撑的公益是高效率的公益;有了公益定位的经营是保证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前提下的经营。
3.2.3、医院建设、职工成长和群众健康
医院建设、职工成长和群众健康的关系,属于医院政治的范畴。
医院要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健康服务,必须进行医院建设,这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因为职工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成长,患者必须在医疗机构才能得到治疗,医院建设是职工成长和群众健康的条件性因素。
职工成长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应该包含涉及个人成长的全部内容,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医院与职工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因素中唯一活的因素。人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医院职工的社会价值,就是对医院发展的贡献;医院职工的个人价值,就是职工个人的成长。职工个人的成长性越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就越高,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就越好,医院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会越好。
群众健康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是公立医院一切活动的目标,这是由公立医院的性质、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本质、任务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没有医院建设就谈不上职工成长和群众健康;没有职工成长,医院建设就没有活力,群众健康就没有保障;脱离了群众健康,医院建设和职工成长就会丧失正确方向。在医院建设、职工成长和群众健康三者的关系之中,医院建设是条件,职工成长是关键,群众健康是目的。
3.2.4、医院功能和医院内部业务结构
医院功能和医院内部业务结构属于医院经营的范畴。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对于医学服务来说,人的需要至少有二个层次,即身心健康的需要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现有医院业务结构和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针对基本医疗建构,满足于保障人生理上的健康,而很少顾及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质提高。服务行业应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为第一要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建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新的业务结构和体系,已成为公立医院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医疗服务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即基本医疗、特色医疗、特需医学服务。基本医疗主要指疾病医疗;特色医疗主要指各医院针对某种或某系统疾病,形成专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特需医学服务主要指根据服务对象个性化需要,提供的特别医学服务,如五官整形美容、形体皮肤美容、生殖器整形美容、各种心理咨询、各种预约服务等。基本医疗、特色医疗、特需服务三者,共同构成了以人为中心,适于人多层次需要的人化的医院服务体系。
不同级别医院功能的确立,是医院业务结构调整的基础。医院业务结构调整,应结合各地、各医院实际情况,围绕服务体系的建构,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进行。作为上级医院(包括三级医院和部分作为县、市中心医院的二级医院),应通过建立纵向合作,依托下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在基本医疗上逐步减少资源配置,而着力于建设特色医疗,发展特需服务;在医疗市场的开拓与竞争上,应从致力于与下级医院争夺基本医疗市场的低层次竞争,向建立学科优势,致力于满足和引导高品质需求的市场开发方向转变;在疾病诊疗业务的开展上,应从以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为主,向以疑难病、危重病、心理疾病诊治为主转变。下级医院亦应作出与此相应的调整。
3.3 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可以有多种思想路线,但其结果必然是殊途同归的。本文以公立医院运转流程为基础,以病人入院-疾病诊疗-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思想脉络,来论述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3.3.1、以健康为中心的公益性服务营销模式
营销的实质即把服务和消费由可能变为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市场主体,需要经营,不能不搞营销。但医院营销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医院的功能和性质决定的。医院是防病治病的机构,医院的社会功能就在于提供健康服务,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医院的功能决定医院营销应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其营销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包括患病人群、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以健康为中心的营销,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院既有资源,通过医务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共同努力,提升健康人群的生存质量,改善亚健康人群的身心状态,解除患病人群的疾病痛苦。在营销中,为患病群体提供疾病诊疗咨询,为健康群体提供防病知识,为亚健康群体提供身心保健知识,比如在基层搞义诊,在社区宣讲健康知识,在下级医院进行医技培训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医疗事业是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公立医院是健康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公立医院的性质,决定医院营销的性质在于其公益性。公立医院的营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有欺骗行为。公益性营销,就应该把有关健康服务的信息作为公共信息来提供,一要真实,二要低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以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益信息发布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卫生部下大力气规范医疗广告,这是保证医院营销公益性的重要举措。公益性营销与医院增加收入并不矛盾,医院的收入增加可以在诚信服务、扩大服务中实现。
如:
某医院服务营销的具体做法
(一)开展健康服务
2002年5月,制定了《卫生下乡实施方案》; 2004年7月,制定了《健康服务进社区实施方案》;2005年2月,配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了《党员健康服务队活动方案》。这些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与下级医院、卫生院合作开展义诊、手术指导、医技培训、学术讲座,与社区、机关、学校合作开展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健康宣教、健康咨询等,实现了"医技培训下基层、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前,采用传单、广告等形式针对性宣传;活动中,医务人员发放个人名片;活动后,与合作单位和病人保持联系。可以说,开展一次活动,就进行了一次疾病的集中筛查,就占领了一片市场。特别是对下级医院进行技术培训,相当于把下级医院医务人员变成了我院新业务、新技术的义务宣传员,把下级医院变成了我院门诊的延伸。通过这些活动,合作单位也实现了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二)强化后续服务
1、开展院外随访。随访制度是医疗的基本制度之一,要求对出院病人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并实时予以健康指导。近年来,这项制度,各地基本未予落实。我们认为,这项制度体现了对病人负责到底的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稳定既有病源。2002年5月,我们专门设计了出院患者院外随访卡,由经治医师填写并签名,随病案上交,经病案室收集寄发;随卡寄出的还有一份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服务予以监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病人为医生的真诚所打动,与经治医师结成了牢固的友谊,成为了医院忠实客户。
2、建立疾病康复指导组织。时代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生态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疾病谱发生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和老年病不断增加。这些病,院内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病人的自身调理和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好的习惯,总是养成容易坚持难。2003年以来,我们建议内分泌、肿瘤、孕产等有关专业学科成立病友联谊会、康复俱乐部等康复指导组织,由医院、科室提供场所,病友定期聚会,相互交流康复经验,适时予以健康指导,督促新的生活习惯的尽快养成与长期坚持。疾病康复指导组织的成立,受到病人好评,入会病友不断增加,医院病源市场不断巩固和扩大。
(三)发展媒介宣传
1.网络宣传。网络发展较快,人群以年轻、层次相对较高者居多,而且网络的潜力很大,因此建立"网上医院"的营销方法,前景可观。2004年11月,我们与电信部门合作,独家承办专题健康网页,拟开设医院简介、学科介绍、专家简介、健康咨询、网上坐诊,并摄制手术短片,在网上点播,开辟了一条医患沟通的新渠道。经协商约定,本项合作,在正式运营产生效益之后,医院与电信部门将按一定比例共享经济利益。
2、传统媒体宣传。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宣传成本一般较高,我们仅用于新开展的实用技术的初期宣传,主要目的在于起到告知作用。宣传中,多用报道、消息形式,少用广告形式,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具体媒体的选择上,根据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服务人群而定。如:党报、党刊,其读者主要是机关工作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层次较高者,这部分人数不多,我们就用于心脏介入等高技术、高收费项目的宣传;大众媒体,其读者群较大,但低层次的人较多,我们就用于鼾症治疗、痔疮治疗、近视治疗等技术含量不高、收费不多项目的宣传。
3.3.2、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诊疗模式
医院是为病人服务的,病人是个体化的,因此医院服务也只有个性化,才能让病人满意。在当前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需求至少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一部分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要求提供特需服务,把医疗服务作为一种享受来预期;一部分服务对象,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一般,对医疗服务没有特殊预期;一部分服务对象,经济条件较差,对医疗服务的预期低,仅为治疗疾病而已,希望费用负担尽可能低廉。这些服务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以人为本,就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公立医院要在满足疾病诊疗需要的同时,提供特需服务、一般服务、惠民服务,彻底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一服务模式,提高诊疗服务的满意度。当前,很多地方建设了惠民医院、济困医院,实际上这并非令人满意的举措。同样是公立医院,难道非惠民、济困医院就不惠民吗?在同一家医院设立不同层次的病房,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实行个性化的服务,才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诊疗模式的关键。值得指出的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诊疗模式的建立,需要将临床诊疗与医院服务分别设计,并且在实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同时,不得有损临床诊疗服务的安全性。
如:
某院产科打造人性化服务新模式
某院产科编制床位36张,医护人员29名。近年来,随着专科医院产科的发展,该科业务受到较大冲击,床位利用率一直不理想。2003年4、5月份,甚至一度出现床位利用率不到50%的状况,达到三年来的历史最低点。如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呢?她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院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并实施了人性化产科服务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入住减少的根本原因
2003年4、5月份,我院产科入住的产妇持续减少,最多时仅有18名产妇,跌至2001-2003年的谷底。发现这一反常情况后,产科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各医院,发现在我院产妇减少的同时,专科医院产科却出现产妇预定床位的火爆景象。看来入住产妇减少,与人口出生率无关。那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入住率下降呢?
该科工作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人反映产科收费贵;一部分人反映产科服务差。其中,反映收费贵者,其家庭经济状况多一般甚至偏差;反映服务差者,多为本人素质较高、家庭经济环境较好者。
反思现行产科服务模式,形成于计划体制时代,对不同的产妇提供同样的服务,收取同等的费用,以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一部分人的部分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反映其服务差;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有些服务或设施,是没有必要或过于奢侈的,当然会觉得收费贵。看来,入住减少的根本原因不在别处,就在产科本身,就在于其原有服务模式不能适应市场体制下已产生极大分化的的不同产妇的需要。
二、人性化产科服务新模式的出台
以人为本是健康服务的根本理念,也是我院各项工作的基本理念。产科入住产妇减少,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提供适宜服务,也就是没有提供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首先要求人感觉受到尊重;其次,人性化实际上是个体性的,是针对性的;其三,人性化还应表现为全方位服务和综合性服务。
根据这一理解,产科工作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不同、一个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化产科服务新模式。"三个不同"即房间配套设施不同、服务内容项目不同、收费标准和费用总额不同,并将之列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菜单;"一个选择",即充分尊重产妇,任由其中选择适宜的房间和服务。综合性服务菜单有三种:
A、母婴之家式 单人间,家庭式,单间病房,除配备常规物品外,另配双人床、沙发、会客茶几、冰箱、电视机、微波炉、开水瓶、衣架等。服务内容包括:1、为婴儿提供喂奶、换尿布、观察病情等全方位护理;2、产妇执行特级护理标准,包括生活上的护理;3、医生查房每天不少于2次。费用总额:剖宫产4000--6000元。
B、温馨房式 2人间,带沙发、电视机。服务内容为按护理级别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护理。费用总额:剖宫产3200元,顺产1000--1500元。
C、普爱房式 3人间,规模与设施为病房内现有的常规设施,按护理级别实施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护理。费用总额:剖宫产1800元,顺产680元。
此外,享受特殊服务如阵痛棒、笑气分娩、特殊检查(查乙肝、病检等)不属于定价之列。
为给产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产科还开展了一些新业务,如设置有宝宝乐园(集婴儿淋浴、新生儿水疗即游泳、体检及护理指导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模式)、声像服务(可拍摄录制包括孕妇入院、待产、分娩至宝宝出生、游泳等全过程)。
对待不同类型产妇,在护理过程中还规定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手段,并制订了每周二电话回访、为出院产妇奉送小礼品等硬制度,力求让产妇满意。
三、新模式实施后的效果
2003年7月,人性化服务模式正式启动。通过大力宣传,做到了来院产妇人尽皆知,反响颇好,吸引了不同层次、类型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产妇入住。目前,平均月入住产妇达150人次,"母婴之家"至今已有10人入住。经对比,2003年7、8月较上年同期的产妇入住人次分别上升了8.8%、13.5%。
人性化服务的实施,也使产科得到了良好赞誉。2003年第二季度,产科的出院产妇满意率为100%。
3.3.3、以能力为依归的服务型用人模式
人才是医院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医院一切发展要素中唯一活的内部因素。人才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为人才服务。为人才服务,实际上就是为医院发展服务。为人才服务包括两方面,一是为人才提供舞台,二是为人才配置资源。每个人都会有长处、有优势,有用就是才。当然,才干有大小,能力有强弱。要区分能力的类别、大小,为人才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位置、环境,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管理为人才的作用发挥服务,人才为病人的疾病诊疗服务,整个医院以服务为一条红线,构建全新的协作关系、工作流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服务的合力,顺利实现医院的健康服务功能。当前,在各行业广泛推行的职称评聘分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施的主诊医师负责制,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如:
推行学科主任制的做法和体会
某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始建于1950年,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全院现有在职职工828人,专业技术人员748人,其中,高级职称120人,中级职称320人,初级职称308人;全院硕士毕业生10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74人,专科毕业生339人,中专毕业生213人。全院开设有20个专业病区,门诊医技科室近50个,开放床位645张,是全市医疗、科教和康复保健的中心。十多年来,医院坚持通过改革促发展,职工积极性不断提高,医院活力不断增强。二○○二年以来,医院在上级人事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医院实际,积极实施了以学科主任制、质量效益考评、准成本核算为核心的新一轮医院改革。特别是设立学科主任,实行科主任行政负责制、学科主任业务负责制、科研项目责任人制,完善了业务管理体制,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得到全院干部职工一致拥护。现将有关学科主任制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㈠评选与聘任
1、对象:在职在岗的专业拔尖人才。
2、标准:⑴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具有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素质。⑵本科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⑶从事相应专业工作五年以上,在荆门地区该专业领域居领先水平,能独立完成本专业疾病的复杂手术与医治本专业的疑难病患者。⑷有一定科研能力,近三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者: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篇;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两篇;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励一项;率先在本市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两项以上。⑸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翻译本专业书籍杂志。
3、办法:⑴学科主任一年一评选。⑵对学科主任,发给聘书,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⑶评选与聘任程序:发布评聘信息;个人自愿报名或所在科室推荐,填报"学科主任申报表";人事科审查,拟定参评人员名单;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院党委集体研究提出拟聘名单;公示;院长聘任;报市卫生局备案;落实相关待遇。
㈡职责与待遇
1、学科主任是所在学科的业务发展带头人,在科主任行政领导之下,以医疗、科教为重点,全面负责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学科主任享受学科主任津贴。学科主任津贴以学科单元(或医疗小组)业务收入及学科开展技术项目等为依据,按年度据任期目标考核发放。
㈢管理
1、学科主任每届任期一年。
2、医院对学科主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
3、医院对对学科主任实行届满终考评制,凡测评总分在80分以下者,下年度不再具备学科主任参评资格。
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当月不得享受学科主任津贴:⑴病假15天以上。⑵事假7天以上。⑶发生四级医疗事故的主要当事人。⑷所在科室当月医疗质量检查评分低于90分。
5、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立即解聘:⑴发生二级(含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首要当事人。⑵不安心医院工作,提出辞职、调离等申请者。⑶违反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行政、法律处罚者。⑷经查实,未经批准在院外从事涉医活动者。
6、其它规定:学科小组内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一次或者四级医疗事故两次,取消学科主任任职资格。
二、几点体会
㈠真正实现评聘分离,激发了专业人员的创新活力
临床业务科室学科主任评选,打破了原有的论资排辈现象,真正实现评聘分离,按能力、按业绩用人,科主任、学科主任、科研项目责任人职责明晰,科主任安心科室管理,学科主任安心专业发展,技术项目责任人安心新业务、新技术开发应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各适其所,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把全部心思都引导到医院的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上来。
㈡中、微观的体制变革,应成为具体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业务"三制",即科主任行政负责制、学科主任业务负责制、科研项目责任人制,实际上属于临床业务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它的成功实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内进行一些中、微观的体制变革,完全能做到;一些合乎上级精神、适合医院情况的中、微观体制变革,四两拨千斤,能解决大问题。
3.3.4、与医疗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医院内部核算分配新机制
内部分配,只有体现行业特点,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医院内部分配中,对临床业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是整个医院核算分配的基础,确定了临床业务人员薪酬的核算分配,其他门类人员的薪酬分配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临床业务工作如何进行考核评价呢?这就必须兼顾以下两点:一是医疗工作高技术、高风险、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特点;二是医院的经营单位性质。高技术、高风险、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对临床诊疗活动不能以单纯的简单劳动和脑力劳动来对待,而应看作一种特殊的复杂劳动。经营性质要求把经营的理念落实到医院各项工作之中。在临床业务工作中讲经营,重点应在于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因为管理与业务工作分工不同,任务也应该不同。管理工作的任务应该在于让医院有病人,让业务人员有积极性;业务工作的任务应该在于为病人治好病,为医院节约成本。因此,可以设定四个参数,作为临床业务评价的主要指标。这四个参数是工作的量、服务的质、医疗成本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其中,工作的量,即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如出院病人数、手术人次数、门诊人次数等;服务的质,即临床业务工作的质量,包括技术质量、病案质量、医疗安全、院感控制等;成本控制,即完成一定工作量、保证一定服务质的前提下,所付出的医疗成本大小;服务对象满意度,即服务对象对诊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以上四个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具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工作的量属于能力指标,服务的质属于水平指标,成本控制属于经济效益指标,满意度属于社会效益指标;另一方面,工作的量又属于产出指标,成本控制属于投入指标,服务的质属于同行评价指标,满意度属于社会评价指标。以上四个指标中,服务的质、医疗成本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的测算,各家医院都会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于"工作的量"这一指标的测算,特别是非手术专业,可能会让一些医院感到为难。实际上,只要我们综合应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如手术分级管理、三级医师查房等)和病例分型等办法,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并且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的落实还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各医院还可在以上四个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适当增加相应指标,如科教指标、新技术项目指标、指令性任务指标等,以体现对临床工作的全面评价。
3.4 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3.4.1、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公立医院现行内部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经济为中心、唯GDP化的色彩十分浓厚,见病不见人、见钱不见人,完全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健康为中心的公益性服务营销模式,为医院开发和吸引病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诊疗模式,让病人得到满意服务;以能力为依归的服务型用人模式,让各类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与医疗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医院内部核算分配新机制,对各类人员予以激励,并让以上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四个方面紧密结合,在全院职工中形成一切以诊疗服务为中心,在整个医院实现一切以病人满意为中心,切实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宏观层面实现医患和谐,在中观层面实现管理与业务、医院内部不同科室和工作门类之间的院内和谐,在微观层面实现职工之间的科内和谐,使医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罗志阳,2007)。
3.4.2、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是加强医院监管、推进医改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不成功"课题结论公布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舆论一片责难之声,医疗行业内部一片抱怨之声。新的医改方案虽几易其稿,但至今未能出台。政府有关部门为什么如此举棋不定呢?究其原因,无非这样几种可能:如果医疗费用由国家统一负担,国家财力不足,且浪费严重;如果完全实现市场化,则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势必更加突出,社会矛盾也将更加激化;如果走一条中间路线,政府对公立医院予以适当投入,这个补足标准在当前又难以确定。政府有关部门2000年前后即开始组织人力、物力,选取阑尾炎、胆石症等30余种疾病进行成本核算,但至今仍未有一个公认的结果。这都源于我们公立医院内部没有一套与医院管理规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导致诊疗成本测不准。在公立医院重构内部管理模式后,经过2至3年时间运行,这一套模式基本可以稳定和巩固起来,将为医院的经营、质量等评价提供可测算的样本,为政府加强医院监管、掌握经营动态、确定投入标准、调整医改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3.4.3、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也是医院加强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当前的公立医院,有几种现象是非常普通、非常突出的:一是临床业务人员既要看病,又要创收;二是医院管理人员专业当医生,业余搞管理;三是医院财务计账式,医院后勤应急式。医院内部总体上是分工不明,职能不清,即使想加强管理,也会因纠缠不清的交叉关系,而无从下手。构建医院内部管理模式,就是把明确职责(职能)、理顺关系作为基础理念之一,要让管理与业务、行后与临床、医生与护士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比如营销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经济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诊疗工作是医生的工作,病区服务是护士的职责。科学的管理,首先应该是规范的管理。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是规范管理的基础,也是客观分析医院实际,科学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相关链接
- 公立医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分析【2024-11-21】
- 第六届丁香园中国医院发展会议县域分会在昆山举办【2024-11-12】
- 医院发展需要找到突破口循序渐进【2024-10-18】
- 探讨医院战略管理对医院发展的影响【2024-10-09】
- 2024城市医院发展会议在大连举办【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