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重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在会上介绍了重庆市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相关情况。
落实责任推进医改
但彦铮表示,三明医改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起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成立医改工作专班,负责全市医改工作的领导、组织、推进;市委深改委会议每两月听取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督促任务落实;分管副市长定期研究推进医改工作。市委每年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改革项目,目前涉及医改的一共有8项,包括优质医疗资源靠近老百姓、推动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以及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等,以逐步解决群众健康服务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为画出改革的最大同心圆,重庆市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重点改革部门协同攻关、区县试点探索、经验总结推广等机制。比如,通过出台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20条举措,全市村卫生室医保报销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在糖尿病、高血压“两病”门诊使用集中采购药品,在报销的限额内,报销的比例达到100%。
推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图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
但彦铮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首先加强政府的投入保障,持续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2018年~2023年,年均增长27%,同时积极化解公立医院的合规债务。
其次,实行编制的备案制管理,针对公立医院编制不足问题,重庆市对65家公立医院实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在原有编制3.8万名基础上新增备案编制6.5万名,备案编制人员与原在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薪酬制度、养老待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改革,稳定了医务人员队伍,引进了一批医学人才,其中,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再次,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服务机制,注重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一般治疗类、护理类、临床手术类、中医治疗类项目价格,以及普通门诊诊察费。调增部分,全部由医保统筹,不增加群众的负担。通过调整,公立医院的服务收入占比达到了32.5%。
最后,衔接做好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两个允许”,构建起以基本薪酬为主体、奖励薪酬为补充的薪酬框架,缩小科室之间的差距,增加医务人员工资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例。
强化7方面22条协同改革任务
为促进“三医”协同更加高效,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审定出台“三医”协同专项改革方案,强化“三医”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等7个方面22条协同改革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市卫生健康委、财政、人社、医保、编办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以基层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辖区常住人口总量的1‰提升至1.2‰~1.7‰,将高级职称占比从10%提升至15%,中级职称占比从40%提升至50%,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般的诊疗费,增长部分全部由医保报销;将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标准由统一的每人400元,调整为执业医师1000元、执业助理医师800元、乡村全科医师700元、乡村医生600元,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愿意留在基层。
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联通。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汇聚医疗、医保、医药全量数据,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三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三医”数据“一数一源、一采多用”。目前正在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便民服务等“三医”综合应用场景。
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联动。建立了“三医”违法案件线索信息通报和移送,案件联合督办,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实现“问题发现、风险预警、执法处置、信息反馈”闭环监管落实机制。
数字应用覆盖多方面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卫生健康部门在推动建设“数字重庆”方面推出的具体举措。
潘建波表示,“数字健康”建设从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多个部门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群众服务的“一件事”,谋划实施了多个应用场景,以数改推进医改,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潘建波介绍,重庆市推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应用,建立卫生健康、公安、医保、人社等部门线上联动机制,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医保缴费等10个事项全程一次网办,群众跑动次数从7次压减到0次,办理时间由80天压减到5天。2023年以来,全市联办量达到9万件。
图为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
重庆市推出“医检互认”应用,建设全市统一医学影像云中心,汇集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各医院医生能以高清无损的方式实时查看,符合条件的予以互认,大幅减少重复检查,真正实现医学影像“一次检查、终身可查,一地检查、全域互认”。今年推行以来,跨医疗机构互认量达到69.7万人次,直接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
重庆市推出“一人一码一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辖区每位居民建立唯一的电子健康档案,汇集居民在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疗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健康记录。截至目前,已建立2824.6万份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自我查询和管理。
四方面破解医疗资源差异难题
潘建波说,重庆市辖区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0余万人,其中仍有933万农村常住人口。为解决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不方便、不高效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首先,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统筹投入、编制、医保等支持政策,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快速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入医院在渝落地建设,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
其次,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区县延伸。17所市级医院分区包片帮扶区县级医院,派出管理、医疗等骨干技术人员不低于1年驻守区县级医院,提升诊疗技术水平。
再次,推动区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建成紧密型区县医共体78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1个。市级财政支持2.5亿元,按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打造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1个。
最后,推动区域内医疗卫生连续服务。各区县全面建设“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资源共享中心,“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年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经过系列改革,2023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56.4%,较2019年增长了5.6个百分点。11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重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在会上介绍了重庆市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相关情况。
落实责任推进医改
但彦铮表示,三明医改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起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成立医改工作专班,负责全市医改工作的领导、组织、推进;市委深改委会议每两月听取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督促任务落实;分管副市长定期研究推进医改工作。市委每年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改革项目,目前涉及医改的一共有8项,包括优质医疗资源靠近老百姓、推动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以及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等,以逐步解决群众健康服务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为画出改革的最大同心圆,重庆市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重点改革部门协同攻关、区县试点探索、经验总结推广等机制。比如,通过出台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20条举措,全市村卫生室医保报销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在糖尿病、高血压“两病”门诊使用集中采购药品,在报销的限额内,报销的比例达到100%。
推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图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
但彦铮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首先加强政府的投入保障,持续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2018年~2023年,年均增长27%,同时积极化解公立医院的合规债务。
其次,实行编制的备案制管理,针对公立医院编制不足问题,重庆市对65家公立医院实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在原有编制3.8万名基础上新增备案编制6.5万名,备案编制人员与原在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薪酬制度、养老待遇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改革,稳定了医务人员队伍,引进了一批医学人才,其中,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再次,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服务机制,注重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服务密切相关的一般治疗类、护理类、临床手术类、中医治疗类项目价格,以及普通门诊诊察费。调增部分,全部由医保统筹,不增加群众的负担。通过调整,公立医院的服务收入占比达到了32.5%。
最后,衔接做好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两个允许”,构建起以基本薪酬为主体、奖励薪酬为补充的薪酬框架,缩小科室之间的差距,增加医务人员工资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例。
强化7方面22条协同改革任务
为促进“三医”协同更加高效,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审定出台“三医”协同专项改革方案,强化“三医”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等7个方面22条协同改革任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市卫生健康委、财政、人社、医保、编办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以基层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辖区常住人口总量的1‰提升至1.2‰~1.7‰,将高级职称占比从10%提升至15%,中级职称占比从40%提升至50%,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般的诊疗费,增长部分全部由医保报销;将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标准由统一的每人400元,调整为执业医师1000元、执业助理医师800元、乡村全科医师700元、乡村医生600元,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愿意留在基层。
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联通。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汇聚医疗、医保、医药全量数据,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三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三医”数据“一数一源、一采多用”。目前正在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便民服务等“三医”综合应用场景。
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联动。建立了“三医”违法案件线索信息通报和移送,案件联合督办,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实现“问题发现、风险预警、执法处置、信息反馈”闭环监管落实机制。
数字应用覆盖多方面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卫生健康部门在推动建设“数字重庆”方面推出的具体举措。
潘建波表示,“数字健康”建设从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多个部门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群众服务的“一件事”,谋划实施了多个应用场景,以数改推进医改,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潘建波介绍,重庆市推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应用,建立卫生健康、公安、医保、人社等部门线上联动机制,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医保缴费等10个事项全程一次网办,群众跑动次数从7次压减到0次,办理时间由80天压减到5天。2023年以来,全市联办量达到9万件。
图为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
重庆市推出“医检互认”应用,建设全市统一医学影像云中心,汇集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各医院医生能以高清无损的方式实时查看,符合条件的予以互认,大幅减少重复检查,真正实现医学影像“一次检查、终身可查,一地检查、全域互认”。今年推行以来,跨医疗机构互认量达到69.7万人次,直接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
重庆市推出“一人一码一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辖区每位居民建立唯一的电子健康档案,汇集居民在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疗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健康记录。截至目前,已建立2824.6万份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自我查询和管理。
四方面破解医疗资源差异难题
潘建波说,重庆市辖区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0余万人,其中仍有933万农村常住人口。为解决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不方便、不高效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首先,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统筹投入、编制、医保等支持政策,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快速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入医院在渝落地建设,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
其次,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区县延伸。17所市级医院分区包片帮扶区县级医院,派出管理、医疗等骨干技术人员不低于1年驻守区县级医院,提升诊疗技术水平。
再次,推动区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建成紧密型区县医共体78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1个。市级财政支持2.5亿元,按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打造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1个。
最后,推动区域内医疗卫生连续服务。各区县全面建设“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资源共享中心,“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年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经过系列改革,2023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56.4%,较2019年增长了5.6个百分点。
相关链接
- 重庆:"医检互认"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2024-11-08】
- 重庆忠县:深化医疗改革推动便民惠民【2024-10-31】
- 重庆与西藏昌都实现跨省域医检互联互通互认【2024-10-29】
- 重庆黔江:高质量推动急诊急救“六大中心”建设【2024-10-16】
- 重庆、杭州、昆明、成都9-12月:关于举办“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医疗卫生系统办公室核心技能提升与公文写作技巧及新闻宣传创新实务高级研修班”的通知【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