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力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堵点补足基层医疗短板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4-06-11 08:05:53

【字体: 打印本页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6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进一步做好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下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工作,国家卫健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提高县级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梯队。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亦存在短板。大型医院患者扎堆、小型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对于化解“看病难”问题颇为重要。

有华东地区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但目前依然存在无序看病、医疗资源错配的问题。越来越多优质资源集中到三级大医院,或将使基层医疗能力越来越弱。“近年来,我国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医联(共)体、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等。但如果不解决机制问题,看病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该临床专家说。

优质资源分配不均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跨地域就诊难,一直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痛点。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三甲医院门诊里的常规检查科室常常处于超负荷的运作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因无法负担高昂的检测设备成本,在医学检测上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两者之间的落差使我国健康检测呈现出供求不均衡的现状。

为突破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发力。此次《通知》也从多维度出发打通多个堵点。具体而言:

一是,提高县级医院管理水平。城市医院应参与县级医院重大决策,帮助县级医院优化管理架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体系,提高医院管理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二是,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城市医院要根据县级医院发展现状和县域内医疗服务需求,帮助县级医院制定临床专科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诊疗科目,加强县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城市医院通过师带徒、跟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形式,为县级医院培育一批骨干人才。

四是,完善畅通双向转诊机制。畅通城市医院和县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确保及时转运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谈及人才培养的问题,国内著名临床麻醉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原主任刘进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教育有三个环节,包括医学生教育、住院医师培养、专科医师的终身继续教育。在我国,住院医师的培训一直是三者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医学院毕业生以医院正式职工的身份直接分配到中基层医院(地市级或以下医院),剩余三分之一的医学生有机会分配到三甲医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真正要解决的,就是希望这群三分之二的医学生到中基层医院独立行医之前,先在大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以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为民众,特别是农民、工人和普通城镇居民服务,这也是解决看病难的主要措施之一。”刘进说。

从医药行业相关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关键在于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均急需提升,这也是企业精耕基层市场的发力点和着眼点。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应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推出众多适合基层的创新产品,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为此,需要制定全新的本土化战略,持续加大本土创新和本土制造的力度,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发更多普惠、灵活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远程解决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让高质量的医疗专家资源更有效地下沉基层、提升基层人才的技术能力。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基层医疗机构 

从民众角度来看,部分民众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如大医院,所以一旦生病就去大医院找专家就诊。从医院的运行模式来看,医院也希望增加服务量、扩大经济效益,所以大医院为了吸引患者不断扩大规模,改善设施条件和就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患者到大医院就医。

如此,想要应对这一现实情况,也需要切实提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医院和诊所的诊疗能力,并将更多创新技术及疗法推至基层市场。本次《通知》也明确,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连通各级医疗机构。具体而言:

一是,加快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医联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互联互通,在县域医共体内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推动实现一体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各地要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各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远程医学影像、心电、病理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支援医院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检查并及时出具诊断意见。支援医院对受援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远程短视频会诊、查房、培训,拓宽帮扶形式、提高支援效率。

三是,鼓励提供互联网诊疗。鼓励各级医院规范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同时,市级及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要强化互联网诊疗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质量安全。

在医疗行业中,新基建驱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正成为加速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源动力。此前,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往的一些探索让我们看到,基层还是应当回归疾病和学科本身,提高效率。我们的市场布局不仅仅停留在药物推广,而是构建诊断、治疗、管理等疾病服务闭环,并选择将场景相似的部门相互整合,这样能更高效率地调配资源,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王磊表示,除了推进创新药品和疾病管理方案在基层的广泛可及,还需要积极支持基层学科建设,推进标准化诊疗落地,助力基层诊疗能力的有效提升。“想要推动基层市场发展,还需要推动数字化医疗发展,使医患间能够更加便利地互动,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服务。”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