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要达1.75人,全市急救站点增至465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70%,到2025年,市属医院预约就诊率大于90%,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55%……《“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33个具体指标。昨日,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举办媒体沟通会,对《规划》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十四五”将实现33项具体指标
在昨日的沟通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了本次《规划》的若干特点。其中,《规划》打破部门壁垒,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生态环境等领域统筹融合,在五年规划编制中是首次。《规划》还突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从单纯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逐步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作用,合力推进健康北京建设。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的33项指标,其中既有经典的健康指标,如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预计达到82.8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要达到国际水平,此外还增加了不少回应民生关切的指标,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要逐年稳步下降,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规划》还聚焦“更完善的体系”“更健康的生活”“更优质的服务”“更坚实的保障”,提出4个板块11项重点任务。
基层诊疗人次占比将达55%
在均衡优质卫生资源布局方面,《规划》提出,将按照中央确定的疏解项目清单,协同推进部分央属在京三级医院向京外疏解。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按照增减挂钩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严控疏解项目床位和建筑规模,压缩现址床位规模。推进部分区属医院提质改建。结合分区规划和人口分布,提升区属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中医药等领域填平补齐资源缺口。
在优化调整服务结构方面,补齐妇产、儿科、精神、肿瘤、老年、康复、长期护理等紧缺学科短板。推进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提升综合医院妇产科和儿科服务能力。完善以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养老机构积极向医养康养联合体机构转型,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70%,每区至少设置1家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达到1800张。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配备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8.2名。
在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方面,加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建设,推动健康联合体试点工作,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强化社区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功能,分类细化大医院号源下沉制度,扩大号源下沉比例,到2025年,市属医院预约就诊率大于90%,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5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到2025年,按照每个街道(乡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和每2个社区配备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根据街区设置和人口密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布局,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全覆盖。探索基于医联体、健联体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做实“基层首诊”。
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
在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上,本市也将推出系列有力举措。《规划》提出,本市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做好实施效果跟踪评估。深入研判影响因素,不断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落实生育休假、生育保险、税收、住房、教育、就业等配套措施,降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面向社会和重点人群的科学生育观宣传,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政策衔接,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同时,要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利用多种政策手段,多渠道调动资源,构建以普惠为重点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增加普惠制托育服务供给,按照不少于4.5托位/千人的标准配置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规范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建立托育机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制度。实施社区儿童中心规范化建设行动计划,组建北京市婴幼儿照护专家库,为本市适龄家庭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益性科学育儿指导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措施为家庭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
相关链接
- 辽宁大连各大医院门诊实行实名预约就诊【2020-03-05】
- 上海:公立医疗机构门诊超三成患者预约就诊【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