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并将改变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表示,支付方式在改,人才培养思路也要变。
人才队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支付方式改革将对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又该如何补短板?
岗位胜任力有了新要求
医院管理者。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经济运营密切相关,而医院经济目标又会对医院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有能力对医院运行指标体系数据实施监测和管理,并通过对数据指标的管理,推进医院成本核算精细化、医疗行为规范化、收治患者合理化。
运营部门。在工作办法上,医院运营管理部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成本和质量监管信息系统。要有能力开展病种成本分析,获取病种人力、物力资源消耗的数据,能够在优化服务项目和诊疗流程方面向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要建立灵活而透明的管理机制,以支持激励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
医务部门。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要有能力通过信息化监管手段,获取反映规范行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等方面信息的指标,并及时对关键节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加以改进。
病案管理部门。当前,DRG数据已成为质量与安全精益管理及科学化决策的核心,而其又与疾病诊断编码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病案管理关系DRG收付费方式的可靠性。这就意味着,医院病案管理部门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病案质控水平。
其中,疾病和手术编码是病案数据质量的关键一环,因此要严把病案书写质量,特别是病案首页信息填写质量关。为此,医院病案管理部门应建立病案信息准确性及有效性的审查机制。
信息部门。支付方式改革能否得以实现,信息化手段是基础保障。医院精细化管理需要医院信息化工作做到精确化、模块化、数据化,以提高医院管理层具体应用的可操作性。我国亟待加强医疗、医保等领域的信息管理学科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体系待升级
基于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影响,医院需要培养一支能够高效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的人才队伍。
紧跟改革发展形势医院管理人才培训,要与健康中国战略及我国新医改大环境相适应。总体而言,医院在诸多专业(如卫生经济学、卫生政策分析、医保管理、病案管理、数据分析等)都缺乏与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没有这些执行者的支撑,也就难以落实医改的各项工作,也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因此,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既要强调过硬的基础理论功底,又要紧跟当前改革形势,了解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改进知识体系实行支付方式改革,首先要搭建基础理论知识框架,其中首推医院管理概述、卫生政策、医保政策、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病案管理等基础知识课程。基础以上便是学习行政运行体系。医院支付方式与发改委、医保局、卫生健康委、物价局等行政部门密不可分,只有了解行政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才能在医院管理实务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其次,要加强管理工具在医院管理决策机制中的应用,加强在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医疗大数据等方面的学习。目前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人员普遍来自临床,其优势在于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一线具有亲和力。然而其劣势也很明显,就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以经验管理及碎片化培训居多。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尤为重要。
创新培训模式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成效、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力为目标。如开展哈佛大学课堂中曾使用的“世界咖啡馆”培训模式。这是一种集体研讨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将大家的想法和智慧集中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发现思考的共性。类似“头脑风暴”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医院管理课程培训中,旨在建立一种非批判的讨论氛围,能够有效增强团队协调力。
培养社会治理能力就目前各地医改工作组织架构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成立专项医改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以行政力量推动医改各项工作落实。可见,在支付方式改革大背景下,医院管理各自为政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支付方式改革呈现多部门配合特点,其内部治理能力与外部治理能力同样重要。内部治理要建立团队协作机制,将部门之间的关键冲突转化为合作共赢关系;外部治理则须把握改革脉搏,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在变革中赢得主动。
相关链接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