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 朱卫健
10年,一粒种子能生长出亭亭华盖。
10年,一个婴儿可茁壮成翩翩少年。
10年,一座城市于医改中殷殷为民。
从2009年启动医改,到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到今天涉足深水区,医改已满10年。作为全国首批17个试点城市,株洲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公立医院总体布局、体制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续写“株洲样本”。
10年过去,株洲市建立起便捷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解决看病由难、贵向“看得好”不断深入。与改革之初相比,患者就医综合满意率从86.38%上升至93.52%。
2017年、2018年,株洲市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城市,全国仅4个,我省唯一。
回望历史,洞见未来。让我们在记忆深处找寻初心,在掌声响起时继续前行。
责任担当 造福一方
2019年5月24日下午,通往株洲市中心医院学术报告厅的行道上,绿树成荫,阳光斑驳。
报告厅内,在省市领导、株洲市卫健系统500余人的见证下,李兆申院士工作站顺利签约启动。这是株洲市第一个以消化疾病诊治为特色的院士工作站,也是继吴孟超院士工作站后该市第二个院士工作站。此举全省领先。
出席活动的省卫健委副巡视员许尚锋说:“株洲在医改工作上要有更新、更大的作为,要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走在前面。”这是对株洲医改未来的无限期许,也是对株洲10年医改试点的高度肯定。
翻开“株洲医改成长录”,人们很容易就此找到认同感。
新中国波澜壮阔70年,民生为重、为民谋利,犹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株洲的城市发展。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株洲市历任领导班子达成默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所需,奋斗所向。
这是一场积蓄了勇气与魄力的接力赛跑,这是一次凝聚了执政智慧的责任担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多年来,与大多数城市一样,株洲市民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上交通枢纽城市的原因,一直面临市民舍近求远看病的尴尬。破解公立医院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能守护一方健康,还可为全国医改提供可资借鉴的破题路径。
机会,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
2010年,株洲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摆在眼前的是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公立医院痼疾沉疴多年,旧模式、旧思维难以改变。医改,这一道世界性难题该如何破解?
有着火车头城市精神的株洲从来都是“实干家”。
“我们要擦亮全国公立医院试点城市这块牌子,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探索经验,作出示范。”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强调,必须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公立医院改革被迅速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里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8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和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凡涉及改革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举措,领导小组或管委会及时研究决定。
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要求,要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快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尤其要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完善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方便基层患者就近就地就医,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改革的列车一旦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株洲市公立医院改革开始了从“大调整、大优化、大投入”到“大提升”的历史性转变。
10年来,株洲市先后投入204.4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取消药品加成、重点专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公立医院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改善,队伍建设和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牵头部门,株洲市卫健委体现出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在其主导下,株洲市大力调整医疗格局,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要求每个医院都突出自身特色,避免资源同构、重复建设。
全市各级各部门上下一心,协同作战,共同推进医改。市财政局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市编办、市人社局大力推进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激发公立医院发展活力……
创新作为 勇破坚冰
只有顺着既定的轨道,列车才可准点到达。
医改之难,难在突破利益藩篱,引领民心所向。“医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只有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瞄准重点、节点、热点,才能趟出一条路来。”株洲市卫健委主任张纯良曾在药检、食药监、卫生等多个部门任职,深知医改问题的症结所在。
科学规划医疗机构布局,方便百姓就医,被列为了株洲市破解医改症结的第一步。
立于高,行则远,株洲市决定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重塑区域健康大格局。
株洲市规划了“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机构布局。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在市区完成市级医疗中心、市直4家公立医院、市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1个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建设提质;在县域,完成了5个县域医疗中心、63个乡镇卫生院、1000多个村卫生室的提质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了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紧接着,株洲市顺势而为,制定了以岗位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管理绩效为基础的《株洲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株洲市市直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从2013年起,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专项督查、绩效考评和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定期通报医疗质量管理和控费情况,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和评先评优密切挂钩。
改革大事,必作于细。轻装上阵的株洲医改对症下药,连下“猛药”。
——全力推动国有企业医院改革。株洲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八个重工业城市之一,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随着工业发展,企业医院也蓬勃发展,曾经在株洲市区就有二级以上的医院19家,通过采取成建制移交、股份合作制、社会资金买断、国有企业控股等形式进行了分类改革。
——巩固、完善取消“以药补医”配套改革。2014年,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成为全国7个首批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覆盖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公立医院让利药费5.2亿元;4次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际补偿率达80.46%;改革医保支付机制,单病种付费扩大至137个。
——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制定下发《株洲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理顺药品价格,并在城市公立医院实现药品带量采购集中配送制,促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大幅降低,降幅达13%,有力遏制了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有效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
——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基本建立绩效工资稳步增长机制,运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绩效考核奖金。城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已达38.66%,较改革前提高9.82个百分点。已出台《株洲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试点。
——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三级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益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市属公立医院收支预算管理,研究制定《株洲市市直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稳步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医改。出台相关办法,加强对多元办医,尤其是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支持。近年来,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如,株洲市三三一医院与长沙爱尔公司合作组建株洲市三三一医院眼科医院,形成“一院两制”模式,成为全省首个政府办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的医院;株洲恺德医院与601厂整体剥离后,与北大方正旗下的医疗集团合作,成为株洲市首家与上市公司合作的医院。在此基础上,株洲市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留出较大空间,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省、市发证医院77家,其中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53家,占医院总数的68.83%。
十年精医,药到病除。
目前,株洲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3年的37.95%下降到27.57%;医疗费用增幅从30.24%下降到4.24%;百元耗材从27.23元下降到23.2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31.35%上升到33.31%。
重塑格局 守护健康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改行至深水,株洲市不懈怠、不停步,持续展开了攻坚。
在“硬件”搭好以后了,如何提升“软件”?
株洲市开出了三张“处方”——向外借力、往下使力、家庭医生给力,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
向外借力,提升大病医疗水平。2014年,株洲市组织对全市疾病谱进行筛查,从发病覆盖面宽、市外就诊率高,自身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专科中,遴选出心脏疾病科、肝胆外科、妇产科、老年病科等10个专科,每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与上海卫计委签订合作协议,在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成立专科联盟,部分市属公立医院分别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妇产科医院、海军军医(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科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医院和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内提外引”工作,时任市长毛腾飞多次带队赴长沙与中南大学高层对接,2015年12月25日,株洲市中心医院挂牌“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株洲医院”,成为当时湘雅在全省市州唯一设置的附属医院。
此外,成立吴孟超、李兆申院士株洲工作站,借力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其中有6名入选了市级科技领军人才、23名入选了市级核心专家、系统内学科领军人才6名、学科带头人18名和学科骨干217名,全市整体医疗水平迅速提升。
往下使力,改变以往就医习惯。探索构建多种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建立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引导就近就诊。先后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37个,实行“同质化”管理,市、县医院均派出专家团队,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管理帮扶。
在市区,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和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引领作用,建立了以市区三级公立医院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和区域医联体;在县域,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城乡纽带和县域龙头作用,在各县建立了松散型或紧密型医共体;在市域内外,发挥专科优势作用,建立了以市妇幼保健院、省直中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为代表的市内专科联盟和以脑血管、肝胆、妇产、肿瘤科为代表的市外专科联盟;在偏远贫困山区,发挥远程短视频医疗作用,建立了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家庭医生给力,覆盖健康“最后一公里”。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组建由二、三级医院医生牵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通过指导、培训和帮扶,逐步缩小上下级医院服务的差异。根据人口分布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布特点,将每个行政区域“网格化”划归,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成“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
医疗的“任督二脉”由此打通,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秩序逐步构建起来。
一连串的数据证明,市民对株洲公立医院的信任度、满意度已显著提高——
2018年,株洲市重点专科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大病”市外转诊率从2014年的40%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10%左右;
从市级三级医院下转病人比例不断提高,该市县域内就诊率达88%以上,其中醴陵、攸县达到90%以上,首诊在基层,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
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6个,常住人口签约率30.38%,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85%,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株洲市还出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制定了服务流程优化、优质护理服务、用药目录规范、同级公立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分时段诊疗等一系列措施,在“细微之处”求精,推动公立医院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目前,该市就医总时间从原来的93分钟缩短至现在的40分钟左右,平均住院日从原来的15.4天缩短至现在的9.37天,病床使用率从79.19%上升到92.43%,用药品规从2925个减少到1900个左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病房达100%,出院患者回访率达100%,患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
医改大考,10年来株洲市破冰前行,交出一份比较满意答卷。
卫生健康,千百年来中国人朴素美好的深切愿望从理想渐成现实。
旌旗奋,宏图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医改这场持久战中,株洲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相关链接
- 四川达州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动员部署会召开【2024-12-11】
- 广东举办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培训班【2024-12-10】
- 聚焦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潍坊经验”【2024-12-06】
- 潍坊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2024-12-02】
- 娄底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动员会召开【2024-12-02】
- 2023年株洲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2023-12-29】
- 株洲市召开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2023-10-25】
- 株洲市石峰区积极推进“清廉医院”建设【2023-09-15】
- 株洲市中心医院获评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2023-02-23】
- 湖南株洲:突出重点深化改革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