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标志着我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进入新一轮强化周期。
一、重点领域与核心任务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覆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十大关键领域,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其中,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未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延误急危患者抢救、伪造篡改病历、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等行为将被重点整治。
整治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堵塞风险漏洞,完善医疗机构内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自我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疗质量安全闭环管理体系
要真正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闭环。这包括形成"监测-分析-整改-反馈-优化"的持续改进机制。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建立科学严谨的问题响应机制,将问题处理融入日常管理,成为高效解决患者问题的常态化模式。通过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意见,明确责任主体与整改期限,实现问题的闭环管理。
三、强化危急值管理
危急值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完善危急值管理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流程,加强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危急值信息及时传递、快速处理。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完善危急值管理系统,筑牢患者安全防线。
四、优化投诉管理
投诉管理是医疗质量改进的重要信息来源。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诉管理制度,通过优化流程、强化监督等举措,全面加强投诉管理。
畅通投诉渠道,设立多渠道投诉方式,实时受理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投诉,并在医院各区域醒目位置公布投诉方式。实施"首诉负责制",确保投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五、医疗质量安全整改的未来路径
针对当前医疗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必须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具体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部门。
2.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本机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3.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落实"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将医疗质量指标情况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和绩效分配依据。
4.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理念,完善医疗质量不良事件报告机制,督促引导医务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开展系统性改进工作。
5.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管理和培训教育,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对线索举报、群众反映问题及时有效处置。
六、总结
随着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全面展开,医疗机构迎来了质量提升的重要契机。通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医疗风险防控,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将实现新的跨越,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相关链接
- 暂无相关信息





扫码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