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以公益性为核心做好健康保障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11-11 08:38:57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全方位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落细。当前,全年工作进入尤为关键的阶段,各地应如何把握住重要窗口期,进一步突出重点,以系统性思维更加主动地抓实抓细年度医改工作落实?本版特开设“深化医改·见实效”专栏,对部分省份、地市和医疗机构深化医改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展示。

  本期介绍的是安徽省芜湖市以党政统筹强保障、机制创新激活力、双轮驱动提质效为主线,逐步构建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相关工作。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丁百静

  安徽省芜湖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始终锚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核心目标,直面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虹吸效应”、市域内资源配置失衡、慢性病防控压力加剧等现实挑战,以党政统筹强保障、机制创新激活力、双轮驱动提质效为主线,逐步构建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强化统筹
筑牢公益“压舱石”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需通过顶层设计的强支撑避免改革走偏、动力衰减。芜湖坚持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从高位推动、财政托底、系统监测三维发力,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确保公立医院始终姓“公”、为民服务。

  高位统筹聚合力,打破部门协同壁垒。芜湖构建了三级联动、跨部门作战的领导机制。市级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将原医改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深化医改办公室,明确由常务副市长统筹“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分管副市长专项负责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县(市、区)组建党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将公立医院党建、资源调配、绩效考核等权责统一纳入党委管理。组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专班,整合卫生健康、财政、医保、数据局等部门骨干力量,聚焦“能力提升、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信息联通”四大攻坚任务,实行“线上周批示、线下月调度、考核季奖补”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召开专班会议46次,推动22项改革任务全部落地。

  财政托底减负担,解除医院创收压力。芜湖坚持“政府办医”责任不缺位,从投入、化债、保障三方面为医院“松绑”。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达54.4亿元,重点投向公立医院学科建设、设备更新和人才引进;省、市财政配套7.01亿元支持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十年行动”,建立“财政补助﹢债务重组”的化债机制,累计投入10亿元化债资金,重点化解2019年前形成的建设性债务。截至2024年年底,市属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62.59%降至48.8%。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责任,将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采购、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退休人员待遇、公共卫生服务等费用全额纳入财政保障。

  动态监测保方向,锚定公益性核心指标。为避免改革重数字、轻实效,芜湖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系统,将公益性指标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核心内容,每季通报、每年评估。选取基层诊疗率、市域内就诊率、医保个人负担比例、健康素养水平等12项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指标,将监测指标与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医院绩效奖补挂钩,有效引导医院聚焦公益、服务群众。

创新机制
激活公益“动力源”

  公益性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若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会逐步衰减,改革就难以持续。芜湖重点突破“薪酬、编制、价格”三大体制性障碍,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让医务人员愿干事、干好事,让公立医院有活力、守公益。

  芜湖将薪酬与“技术劳务、成本控制、公益服务”挂钩,原创“Y=kx-b”薪酬总量核定方式(Y=工资总额,k=医疗服务收入系数,x=成本控制成效,b=公益性指标扣减),扭转“以创收定收入”的旧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专注服务质量。在工资总额内,允许医院自主制定分配方案,重点向儿科、产科、急诊科、基层帮扶医务人员倾斜。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较5年前增长10.09%,其中稳定薪酬占比达56.7%,较改革前提升16个百分点。取消科室“创收指标”,将“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公益服务”作为考核核心。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占比较改革前下降9.6个百分点,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9.7%。

  芜湖通过“周转池、引才计划、柔性合作”三措并举,打破编制束缚。建立了2787个编制“周转池”,统筹使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空编”,专项用于公立医院人才引进。2022年至2024年,累计将1000余名优秀编外医务人员和35名大学生村医纳入编制管理。实施卫生人才“华佗计划”,累计投入近1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628人(全职123人、柔性505人)。与长三角知名医院开展“四固定”合作(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固定团队),推行“双主任”管理模式(域外专家任科室名誉主任、本地医生任执行主任)。

  医疗服务价格是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核心载体,芜湖创新医疗服务价格“三变”机制,动态调整、优化结构。一是变“季度调整”为“月度调整”,简化价格调整流程,建立新增项目快速备案通道,解决技术已开展、收费无依据问题。二是变“打折收费”为“顶格收费”,将市属三级医院全部参照省级医院定价标准执行,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同时,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实现“腾笼换鸟”,优化收入结构。三是变“评估不能调整”为“有升有降总量平衡”。开展专项调价,重点提升手术诊疗、护理项目价格,适当降低检验设备依赖型项目价格。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调整医疗服务项目423项,调整后,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29.3%提升至2024年的36.3%。

双轮驱动
构建公益“服务网”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最终要体现在“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上。芜湖针对“域外就医多、基层服务弱、重治轻防”三大痛点,以会诊转诊中心实体化﹢全民健康促进为“双轮”,打通“诊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全链条。

  2023年6月,芜湖实体化运行全市会诊转诊中心,构建“1﹢1﹢4﹢4﹢ N”服务体系,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在县区、康复回基层”。

  “1﹢1﹢4﹢4﹢N”体系中包含1个市级会诊转诊管理中心(由市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联合组建,人员集中办公),1家省属龙头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兜底疑难重症,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覆盖市区)、4个县域医共体(覆盖7个县市区)为骨干,N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末梢,形成“市级统筹—县域协同—基层触达”的诊疗网络。

  全市16家公立医院设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开设接待窗口、多学科诊疗(MDT)诊室、远程短视频诊疗室,提供“专家匹配、转诊备案、医保办理、外请专家”等10余项服务,实现“患者不用跑、服务送上门”。

  建立“上转便捷、下转顺畅”的转诊机制,基层患者上转至市级医院,减免住院医保起付线;市级医院为基层预留30%门诊号源、20%住院床位,确保“转得上、接得住”。同时,建立“反向转诊绿色通道”,康复期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节约的医保资金中拿出50%给予转出、转入医院结余留用奖补。

  市域建立“医院补贴﹢医保奖励”的费用分担机制,降低患者外请专家成本,公立医院邀请外埠专家来芜开展三级手术,按例数给予定额补助。

  实施会诊转诊服务以来,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人数同比减少1.2万人次;留芜治疗的恶性肿瘤等大病患者医保基金支出同比下降近20%,个人自费支出平均减少25%,同时累计补贴患者1061万元、奖励医院1498万元,9500余名患者通过外请专家在芜治疗,节省费用超5000万元。

  芜湖以健康促进破解“重治疗、轻预防”,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将“全民健康促进”纳入医改核心布局,从“治病”转向“防病”,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建成全省首家市级健康教育馆,推动社区“健康小屋”全覆盖,构建全媒体健康矩阵,开展校园健康科普120场。2024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3.7%,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5岁,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3%。推进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一体化医防融合试点,建立“红黄绿”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创新“慢病小包干”模式,将“两病”医保费用按人头预付至县域医共体,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700余名医护人员组建959个网格化团队,推动592名专科医师下沉基层,2024年专科医师下沉坐诊4.2万人次。2024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3.66%,镜湖区、弋江区、繁昌区获评国家级健康县区。

  经过近年来探索,芜湖公立医院改革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社会”四方共赢,公益性导向的改革路径得到充分验证。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