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饿着肚子等检查”到“无饿医院的管理新突破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11-11 08:37:51

【字体: 打印本页

概述:医院精细化管理新路径:从“无饿医院”建设到AI赋能,通过营养诊疗标准化、多学科协作和智能化流程优化,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双提升。


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管理细节——患者营养管理。25年经验告诉我,民营医院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从这些"小事"做起,做出专业高度。


一、建立规范化营养诊疗体系

很多医院还在把营养科当"辅助科室",其实营养管理应该贯穿患者就诊全流程。具体操作上,我推荐三级诊断模式:


一级筛查:入院24小时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推荐使用NRS 2002或MUST工具,护士就能操作;

二级评估:对筛查阳性患者,48小时内由营养师进行专业评估,使用PG-SGA或GLIM标准;

三级综合诊断:对重度营养不良患者,72小时内由医师和营养师共同完成代谢功能、器官功能等综合评价;


我们医院实施这套体系后,营养不良检出率提高了35%,相关并发症下降了18%。


二、打造"无饿医院"实操路径


1、优化供餐流程:推行"结构化饮食准备",将患者膳食分为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四类,分别标注能量值(1分<300kcal,4分900~1200kcal);


2、减少诊疗干扰:将需要禁食的检查尽量安排在上午,检查后2小时内恢复进食。我们通过流程再造,将平均禁食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6小时;


3、建立营养支持团队(NST):由临床营养师牵头,配备固定医师、护士、药师各1名。我们团队每周开展营养查房,疑难病例会诊量增加了50%;


三、智能化管理工具应用

现在我们都用上了智能系统,比如:


▌ 食欲温度计和摄食量视觉评分尺,让患者自己就能评估进食情况;

▌ 电子病历平台集成营养管理模块,自动计算BMI、营养风险评分;

▌ 移动端APP让患者在家也能接受营养指导,随访依从率提升到85%;


四、绩效考评与持续改进

我们将营养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 营养筛查率要求≥95%;

▌ 营养不良治疗率目标≥80%;

▌ 院内获得性营养不良发生率要逐年下降;


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实施一年后,患者满意度提升了12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减少了1.8天。


记得有位肿瘤患者对我说:"在你们这里住院一个月,体重还增加了2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精细化管理带来的价值。


注:上述内容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如原著作方不同意转载,可随时来电沟通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