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医共体建设显成效:85万百姓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服务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10-13 08:47:03
“以前做透析得往市里跑,现在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治疗,真是太方便了!”在巩义市回郭镇卫生院,村民的就医感受道出了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自2019年巩义市总医院挂牌成立以来,该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抓手,通过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壁垒,以七大服务体系织密健康保障网,用一系列便民举措提升群众获得感,不仅让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更让85万巩义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巩义经验”。
一体化管理一盘棋 从“各自为政”到“攥指成拳”
“以前各医院都是‘各管各的’,人才流动难、设备重复买、患者转诊绕,现在有了总医院统一管理,资源活了、效率高了、患者也少跑腿了。”巩义市总医院党委书记乔来军的一句话,道出了医共体建设的核心突破。
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龙头”,巩义市人民医院整合了市公立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22家公立医疗机构,关键在于实现了人、财、物“七统一”:行政上统一决策部署,人事上打破编制壁垒、统筹岗位调配,财务上设立统一账户、资金集中管理,业务上统一诊疗规范,后勤上共享物资采购渠道,用药上统一药品目录,信息上打通数据壁垒,就连所有成员单位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都变更为同一法定代表人,从法律层面夯实了“一家人”的基础。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要实现‘化学融合’。”巩义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争妍介绍,市委市政府将医共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探索管办分离,制定“三个权责清单”,明确界定政府的监督责任和总医院自主运营管理权限,确保权责清晰、运行高效,让医疗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最终实现“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服务更优质”的目标。

七大体系一张网 从“单一医疗”到“全周期健康守护”
“现在有了健康团队定期上门,中药能配送到家,急救15分钟就能到,咱们农民也有了‘健康管家’!”巩义市北山口镇村民李连生的感慨,源于巩义市总医院构建的七大健康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更便民。智慧共享中药房采用“1+N”模式,实现处方云端传递、专业煎药和上门配送,药价平均下降13.38%。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基层患者煎药80万剂,配送范围覆盖所有乡镇。“中医药是咱们的瑰宝,必须让它在基层发挥更大作用。”巩义市公立中医院院长白龙伟介绍,该院不仅建有共享中药房,还打造了“县有国医堂、镇有中医馆、村有中医室”的服务网络,定期邀请省级名中医定期坐诊,开展“名中医镇镇行”活动,2024年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次达126万,占基层总诊疗人次的30.53%。
急救与慢病管理更高效。全市构建起“县乡村15分钟急救圈”,在4个乡镇设急救站并联动市级救治中心,实现“上车即住院”,即患者在急救车上就能完成挂号、缴费、术前检查,到院后直接进入手术室,大大提升了急救成功率。同时,巩义市还为82万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22.2万慢病患者实施“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慢病管理不断规范、完善。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妇幼保健、中医药、急救、医养、延续医疗护理家庭病床七大体系为不同群体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在全市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健康守护网。

便民举措暖人心 从看病难到体验佳
“以前住院得家属24小时陪护,又累又耽误工作,现在有了‘无陪护服务’,护士把老人照顾得比家里还周到!”在巩义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患者家属牛先生说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
为解决家属“陪护难”问题,巩义市在市人民医院、市公立中医院推行“无陪护服务”,由专业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一站式服务——从协助吃饭、翻身,到伤口护理、康复训练,都由护士专业操作。“我们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医疗护理员、陪检员、康复师、营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根据患者病情,按照‘一对一’‘一对多’进行分级分类照护。”巩义市总医院护理部主任张莉娜说,“截至目前,‘无陪护服务’已覆盖所有住院科室,累计服务患者近6000人次,该服务不仅提升了护理质量,还为患者家庭节省了陪护成本,被群众称为‘暖心工程’,入选2025年巩义市十大民生实事。”
而在回郭镇卫生院,血液透析分中心的设立则让肾病患者告别了“奔波之苦”。目前东部血液透析分中心也正在筹备中,未来将有更多透析患者可以就近治疗。

龙头引领提能力 从“留不住患者”到“大病不出县”
近年来,巩义市人民医院聚焦肿瘤、心脑血管等外转率较高的病种,全力打造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麻醉科、儿科、肿瘤科先后获得“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普外科成功获批“河南省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项目”,成功创建三级卒中中心、三级胸痛中心、三级创伤中心,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评为“建设标杆单位”,麻醉疼痛中心、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心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首批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医院还开展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核心技术。
“我们必须扛起‘大病不出县’的责任。”巩义市总医院常务副院长鲁崇高说,“我们通过‘请进来’(邀请省级专家坐诊带教)、‘送出去’(选派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诊疗能力。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家门口看病。”
龙头强,则基层兴。依托市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巩义市还建立了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等12个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卫生院拍摄的CT、心电图、超声,可实时传输到市级中心,由市人民医院专家诊断。自远程医疗中心运行以来,已完成远程心电诊断59万余例,远程影像诊断33万余例,远程短视频血压监测70万余例,累计服务170万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的诊断服务。

改革改到心坎里 群众获得感“节节高”
“以前看病得先垫钱,现在在卫生院就能直接报销,这改革真是改到了咱心坎里!”盘点这几年的就医变化,巩义市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提升。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一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总诊疗人次达到301.6万,同比增长6.77%,县域内二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占比由2020年的83%下降至2024年的78%。巩义市人民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由2020年49.98%提升至2024年59.5%。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提质增效。202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61万人次,同比增长6.49%,县域基层就诊率66.4%。基层医保基金支出率由2020年的13%提升至2024年的16%。三是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医保基金从改革前的透支6000余万元转变为改革后的连续五年盈余。四是群众健康水平和获得感大幅提升。2024年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9.34%和6.16%,县域内住院费用报销比由2020年的49%提升至2024年的54%,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群众受益。”巩义市总医院院长郜炎辉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了县域医疗‘小、散、弱’的难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做细公卫服务,让紧密型医共体的‘红利’持续释放,为建设健康巩义、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郑大二附院再添医疗协作医院 巩义市人民医院东区医院开诊【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