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给医院日常运行带来了不少压力与挑战。在这样的新时期,公立医院不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转变”,运营体系也需要重构。
新的运营体系搭建要围绕一个主要目标展开:构建一套可持续、契合医院自身特色且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运营体系。
其又可以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确保经济收支平衡;二是将重点工作的经济保障落实好;三是调动相关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重构运营体系,关键在于打造四个高效的闭环子系统,并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不断优化效率,最终形成完整运营架构。
其中,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子系统,核心是通过明确学科定位构建业务逻辑,从而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以内外顾客为中心的子系统,要靠搭建多元渠道形成传播逻辑,帮助拓宽业务渠道;
以支付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子系统,需借助模式转型建立价格逻辑,应对经济压力;
以业务资源为中心的子系统,则要通过运营管控梳理效率逻辑,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先说说业务逻辑,这部分要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核心是瞄准特定的潜在患者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医疗服务。
构建业务逻辑,需要医院和学科做好定位。新的发展模式下,不是病人越多越好,也不是什么病人都收, 重点要关注两类病组,一类是学科附加值高的,能带来未来经济收益;另一类是经济附加值高的,能保障当下收益,通过清晰的学科定位筑牢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要以患者健康价值为导向优化诊疗方案,走价值医疗之路;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打造学科独有的特色技术;还要围绕患者从就医到康复的全流程场景,提升服务质量。
再看传播逻辑,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把医院的学科能力精准传播出去,让目标患者和基层医生心里有数。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能首先想到自家的医院和医生。
线下可以多深入基层,开展质控、帮扶和业务培训,也可以走进单位、社区,组织义诊和健康科普活动;
线上则要优化宣传发布模式,比如患者看完学科科普视频或微信推文后,能直接跳转挂号页面。
价格管理要重点关注 “收入规模与结构优化” ,核心目标是保证医疗服务实现合理补偿,以此应对医保支付改革带来的影响。做好价格工作,需要医院和学科关注、研究、管控病组实际支付的费用。
首先,要根据学科在区域内的业务量份额制定差异化的病组价格策略,推动同行之间、不同年度之间形成价格共识,避免恶性竞争,为学科发展留下经济空间;
其次,要积极申报医务性项目价格,让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另外,还要清楚认识到支付制度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影响,在行业、医院、病例三个层面,和医保基金经办机构建立常态化的谈判机制。
效率逻辑则以绩效为导向,致力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管理要围绕各项业务活动的全流程管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关键是用好预算管理、流程管理、全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这四大工具。
事前的预算管理,要依据业务计划科学配置资源,比如人力资源要做到 “人岗相配”,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设备投入要 “功能适配”,不盲目采购高端设备;同时还要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对优质资源秉持 “只求所用不求所有” 的理念,降低运营成本。
事中要做好流程管理和全成本管理,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流程,删掉那些无效或低效的环节,另一方面按照资源使用定额,做好过程中消耗的管控和记录。
事后的绩效管理,要从业务和经济两个维度考核责任主体,把考核结果和薪酬分配、后续资源配置直接挂钩,充分激发团队的积极性。
四个子系统之间,密切关联。
第一,要聚焦特定患者,打造业务竞争力。
第二,要围绕目标患者和基层医生,做好口碑打造和传播。
第三,通过合理定价和医保谈判,保障业务能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第四,通过全流程的资源管控,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
应对严峻的运营环境,需要医院改变思路,由过去粗放式的运营,转为精益式的运营。
要从过去 “不算账或者只算医院大账” ,转变为 “算病组收支和资金流细账”;在关注层面上,要从 “聚焦项目层面” 深入到 “作业层面”,仔细优化每个诊疗环节,提升细节处的效率;在管理周期上,要从 “只关注运营结果” 拓展到 “全生命周期运营”,做到每个环节都 “有规划、有举措、有记录、有考核”,最终实现运营质量的提升和团队活力的激发。
相关链接
-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控制医院运营成本【2025-08-22】
- 医院运营绩效管理的“根本源”如何谈好三角恋爱【2025-07-22】
- 《医院运营管理:方法、实践、案例》,让你轻松“拿捏”运营管理【2025-07-10】
- 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探索【2025-07-02】
- 滨州市举办三医联动政策下医院运营管理改革培训班【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