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县:四轮驱动破解县域医改难题的实践探索
北京华一康健国际医院管理中心http://www.huayikangjian.com2025-08-12 08:52:43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医疗服务的关键枢纽,其医改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基层群众的健康福祉。然而,长期以来,县域医疗普遍面临资源分散、基层薄弱、协同不足等困境。新野县直面挑战,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重塑体系 强基固本 机制创新 重点攻坚”四轮驱动,系统破解医改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保可持续”的多赢局面。
重塑体系
构建协同高效的县域医疗新格局
(一)破局之需:整合资源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县域内医疗机构各自为战,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严重脱节。为打破这一困局,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县人民医院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体系重构,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2021年9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优质资源,联动13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75个村卫生室,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医疗服务网络。明确县级医院聚焦急危重症救治与向上转诊,基层机构专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通过功能定位的精准划分,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从“竞争关系”转向“协同合作”。
(二)数字赋能:搭建智慧医疗桥梁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已成为医疗资源协同的“神经中枢”。新野县投资3500万元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如同县域医疗的“智慧大脑”,贯通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远程会诊网络,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实现了县域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便民惠民。通过该平台,基层患者在村卫生室即可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远程诊断,县级医院能实时调阅基层检查数据,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地理界限,触达每一位群众。
(三)制度护航:保障医共体行稳致远
体系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新野 县紧密型医共体以“1161”工程为纲领,制定了完备的医共体章程与配套制度体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管理架构,通过“一办六部”实现行政、人事、业务、财务等八项统一管理,从决策到执行形成闭环,有效避免了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为医共体的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基固本
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根基
(一)资源下沉:填平基层医疗鸿沟
基 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是制约县域医改成效的关键短板。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县人民医院深知,只有将优质资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为此,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成立了六大资源共享中心,涵盖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等领域,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自运行以来,已累计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约1400万元。同时,为275个村卫生室配备云心电、远程会诊设备,为100名村医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使村医在田间地头就能连接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通了群众就医的“最后一米”,不仅提升了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更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目前,远程影像中心共开展9.39万例,远程心电中心10.38万例,远程检验中心3914例,远程病理中心2969例,远程短视频会诊中心1744例,消毒供应中心1152例。
(二)技术引领:提升县域诊疗高度
基层强,不仅要“接得住”,更要“看得好”。新野县依托县医院,对标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要求,高质量完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等“二十大中心”建设工作,通过引进签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北京方圆京医心脏外科李温斌专家团队等国家级、省级专家100多人,定期来院坐诊、查房、手术、带教,共建“国家胸部微创诊疗中心”,开展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胸部微创诊疗、心脏大血管手术等高端技术,完成19项国家/省级限制 类技术备案,完成近3千例会诊,填补了县域医疗技术空白。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县域整体诊疗水平,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轻了经济负担约500万元。
(三)精准帮扶:激活基层内生动力
人才短缺、技术落后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顽疾”。新野县实施“精准滴灌”式帮扶,将全县划分为6个片区,选派26名业务骨干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和护理部主任,开展驻扎式、巡回式帮扶。累计下沉专家368余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38万人次,推广适宜技术95项。在帮扶推动下,县域13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其中2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1家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其中6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上庄乡卫生院更成为河南省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周边五个乡镇。此外,8家乡镇卫生院创建胸痛救治单元,5家创建卒中救治单元5个,4家获得省级示范中医馆,6家乡镇卫生院重启外科手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签约服务:筑牢健康管理防线
预防胜于治疗,健康管理是基层医疗的重要 使命。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县人民医院组织540名医护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全周期健康服务。目前,全县签约服务覆盖39.2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67.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人口数26.9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8.5%。通过定期随访、个性化健康指导,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了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机制创新
激发医共体可持续发展效能
(一)医保改革:撬动控费增效杠杆
医保基金是医共体运行的“经济命脉”,其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行为。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大胆创新,推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模式,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扣除专项费用后95%)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经费统一打包管理。实行年初预付、按月结算、年终清算,医保局累计打包支付11.74亿元,拨付结余留用资金669.14万元,合理超支分担323.99万元。这一机制将医疗机构的利益与控费成效挂钩,促使其主动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控费”的转变。
(二)医药改革:规范服务行为导向
药品管理是医疗服务的重 要环节。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建立“五统一”药品管理模式,即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储备、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通过优先配备基药(占比68%)、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28%,有效遏制了过度用药现象。同时,创新“中心药房+集中审方+智慧云仓”配送体系,药品配送时效提升60%,短缺药品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既保障了药品供应,又节约医药费用1.36亿元,让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重点攻坚
实现医改惠民目标新突破
(一)服务能力跃升:数据见证实力
通过体系重塑、能力提升与机制创新的协同发力,新野县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国考CMI值达1.04,三四级手术占比35.09%,微创手术占比15.42%,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2%,2024年双向转诊上转1568人次、下转896人次,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群众对县域医疗服务信任度的提升,更是医改惠民的生动体现。
(二)资源高效利用:效益与质量双赢
在资源利用方面,新野县交出了亮眼答卷。平均住院日降至7.6天,药耗比下降14%,医务性收入占比达37.12%,连续五年实现医保基金结余。这意味着,通过医共体建设,我们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为医共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群众获得感增强:医改成果全民共享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得实惠。新野县通过医共体建设,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门诊次均费用下降10%,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2%,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3%;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92.82%,中医技术覆盖率96.9%,群众健康素养提升至32.28%。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也为医院的持续深化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相关链接
-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