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建市晚、人口多、基础差、群众就医需求大。2022年,周口市获批国家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以示范项目引领改革破局突围,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多向发力、系统施策,取得阶段性成效。
机制创新推进“三医”高效协同
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核心是构建目标统一、政策衔接、信息联通、监管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此,周口市着力在“统、管、治”上下功夫。
“统”是党委政府抓统筹。在市委深改委下设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卫生健康、医保、市场监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工作推进机制。市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深化医改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改革重大问题,确保改革目标同向、步调一致。
“管”是部门协同管落实。市县两级均明确一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三医”工作,每月召开推进会,对改革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周监测、月调度。同时,把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和政府目标考核,将医改重点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常态化督查事项,督查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评先评优、资源配置挂钩,奖优罚劣,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治”是信息联通强治理。周口市出台“三医”信息联通政策文件,建设医共体运行与监管评价系统,打通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卫信息壁垒,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能够实时查询分析市域、县域、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动态掌握患者就医趋向、资金流向、病种结构、次均费用、报补比例等信息,通过加强数据分析,多部门会商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基金运行监管、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绩效考核等,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体系优化推动能力提质提级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放心看病,关键要做优服务体系,把服务能力提上去。周口市坚持市县一盘棋,持续实施市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体化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服务体系整合优化。
一是扩容提质夯基础。周口市推进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投入108亿元,加快建设28个市县级公立医院建设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目前,全市三级医疗机构总数已增加至22家,相比改革前增加11家。全市10家县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服务能力,县级妇幼保健院全部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1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57.5%)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3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15%)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8家乡镇卫生院经遴选入围省级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公有化标准化村卫生室4504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
二是优化整合促协同。周口市纵向打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资源,建立集团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依托市级三级医院成立城市医疗健康服务集团3个,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2个,优化内部运行机制,设置“一办八部两中心”,全面负责医共体内部业务管理工作,加强人财物统一,促进上下服务协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拨付给医共体牵头医院,并实行“总额预算、月度预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管理。同时,拿出医共体预算基金总额的5%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家庭医生治未病、管慢病。
三是引建结合提内涵。周口市印发《周口市卫生人才引进奖补实施方案》《周口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示范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为市县级公立医院引进博士7名、硕士629名。先后举办13个专业(诊疗技术)培训班、7期百名公立医院行政领导及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临床医师2000余人、管理骨干400多名,外派46名医生到珠三角高水平医院进修学习,完成2000余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1.5万余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百名医学专家健康服务周口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签约落地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培训、查房指导、手术示教,合作共建名医工作室136个,开展手术2100余台次,带动突破重大复杂手术项目40余项。全市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27个,培育市级临床特色专科20个,市域多发、重大疾病专科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数字赋能推进信息集成应用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任务。周口市按照“市统建、县对接、信息通、全域用”的原则,投入1.8亿元,建设涵盖数据中心、业务协同、综合管理、便民服务等七大功能的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远程业务协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年开展远程短视频业务18.4万人次,线上互认35万余次。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全部达到4级以上,17家公立医院部署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管理系统,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立医院管理费用占比下降至7.8%。建设急救指挥调度、5G﹢院前救治、三大中心专病质控和“一键呼叫”平台,“一键呼叫”智能终端覆盖所有村卫生室,“120”到达急救现场平均时间从19分钟压缩到14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部署应用人工智能西医辅诊和智慧中医辅诊系统。
政策协同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在投入保障方面,周口市按照4000元/床/年标准支持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对乡镇卫生院予以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并承担公立医院部分历史性合规债务。在人事薪酬改革方面,印发《周口市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办法(试行)》《周口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人才下沉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文件,实行薪酬总量年度核定,并根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年度收支、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医保政策执行结果等情况设定薪酬调整参数,落实分配自主权,体现岗位差异性,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年薪年均增长9.9%,2024年薪酬中稳定收入占比达到51%。建立基层卫生人才编制“周转池”,为277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办理入编手续,将182名乡村医生纳入“乡聘村用”管理。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周口市先后动态调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495项,调减204项,通过提高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控制药耗类、检查检验类占比、推行医检互认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7.2%。同时,周口市在执行国家、省药品采购政策的基础上,推进集采提质扩面,加入三明集采联盟并落实2批18类医用耗材,中选品种平均降价幅度达62.92%,最大降幅达90.73%。
便民举措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周口市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28项改革措施,通过开设“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上线智慧导航系统,实行精准预约智能分诊,推行诊间支付和病区结算等,将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支付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窗口工作量减少80%以上。开展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节约患者门诊挂号费用320余万元。推进家庭病床、护理到家服务改革,2.3万余名患者从中受益。一体推行精神与康复类、安宁疗护类按床日付费和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对日间手术、肿瘤日间病床、门诊血液透析实行打包付费,满足不同患者诊疗需求。开展集采药品进基层工作,建立“三统三保”基层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村级门诊医保统筹报补实现全覆盖,全市5674家村卫生室用上了集采药品,集采药品品种达到419个,患者在村卫生室看病次均费用下降19.13%,实现医保、患者“双减负”。
相关链接
- 周口市深化医疗改革:三明经验的成功实践与探索【2025-03-19】
- 周口市召开深化医改工作现场观摩活动【2024-11-11】
- 周口市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协调会【2024-07-26】
- 周口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2024-06-28】
- 周口市召开医改工作调研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4-06-26】